神爵元年的长安皇宫里,汉宣帝刘询盯着急报拍案而起:“义渠安国这个蠢货!” 急报上的字迹刺得人眼疼 ——3000 汉军在湟水岸边被羌人打得丢盔弃甲,西部边塞数座城池接连失守,而这一切的祸根,竟源于朝廷使者的一次糊涂决策。
一年前,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西羌,在部落宴会上被先零羌首领灌得酩酊大醉。酒酣耳热之际,对方提出要北渡湟水,到汉朝弃耕的土地上放牧。这本是羌人试探边防的陷阱,可义渠安国竟拍着胸脯答应 “代为上奏”。
消息传到长安,76 岁的后将军赵充国连夜上书弹劾:“湟水北岸是战略要地,放羌人渡河无异于引狼入室!” 可没等朝廷批复,先零羌已带着十几个部落强行渡河,还联合罕、开等部落 “解仇交质”,结成反汉同盟。更要命的是,匈奴使者也悄悄潜入羌地,许诺帮他们切断西域通道。
朝廷急派义渠安国去收拾烂摊子,谁知他一到羌地就杀了 30 多个部落首领,又屠了上千羌人。这下彻底引爆了矛盾,归义羌侯杨玉带着各部羌人猛攻边塞,义渠安国仓皇逃归,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边境。
危难之际,汉宣帝想到了赵充国。当使者问 “需兵几何” 时,这位历经三朝的老将掷地有声:“百闻不如一见!臣要亲赴金城,再定方略。” 朝堂上一片哗然,有人直言 “老将怯战”,可汉宣帝知道,当年平定匈奴的战场上,正是这员猛将率先攻破敌阵。
神爵元年四月,赵充国率万余骑兵抵达金城。渡河前,他先派三队斥候深夜探路,确认无伏兵后才全军渡河,刚上岸就连夜修筑营垒。羌人派小股部队前来辱骂挑衅,将士们请战的呼声震彻军营,赵充国却登上营墙冷笑:“这是诱敌之计,谁也不许出战!”
他的按兵不动很快传到长安,汉宣帝急了,派使者催促进军,还另派将领率 6 万兵马赶来支援。面对皇帝的诏令,赵充国第一次抗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羌人部落人心不齐,硬打只会逼他们抱成团。”
赵充国在营中并非无所事事。他审讯俘虏得知,罕、开两部并非真心反汉,只是被先零羌胁迫。一个深夜,他找来心腹亲兵:“把这封信带给罕羌首领靡当儿。”
信中只有三句话:“汉军只讨先零首恶,罕羌若不助逆,既往不咎;若能擒杀叛首,可获重赏。” 同时,他下令打开军粮库,允许羌人用牲畜交换粮食,但严禁出售武器。
这招 “攻心术” 立竿见影。先零羌见罕羌不再供应粮草,派人上门质问,两部当场翻脸。赵充国趁势派轻骑突袭先零羌的粮草营地,一把火烧了他们的冬储牛羊。消息传开,羌人联盟彻底分裂,十几个小部落悄悄派使者向汉军投诚。
七月的湟水岸边,赵充国终于下令总攻。先零羌溃不成军,纷纷抱着财物往湟水对岸逃。部下正要追击,却被老将喝止:“穷寇莫追!他们带的牛羊粮食,迟早是我们的。”
果然,逃散的羌人很快陷入绝境 —— 匈奴援军被汉军挡在塞外,罕羌又拒绝接纳他们。这时赵充国抛出更重磅的方案:撤掉骑兵,留万名步兵在临羌至浩门一带屯田。
奏折送到长安,朝堂炸了锅。御史大夫痛斥:“76 岁老将糊涂了!羌人未灭怎可撤兵?” 赵充国再上奏折,字字铿锵:“屯田可省军粮,可稳边防,更能让羌人看清归顺才是活路。” 他详细列出十二条好处,从军粮消耗到羌人心态一一剖析。
汉军屯田的消息传到羌地,奇迹发生了。看着汉军士兵开垦荒地、修筑沟渠,原本敌视的羌人渐渐放下戒备。有人悄悄用牲畜换粮食,有人甚至跟着汉军学种地。赵充国专门派农官指导他们耕种,游牧民族第一次尝到定居的甜头。
深秋时节,先零羌首领狼何想再纠集部落反扑,却发现身边只剩几百人。那些曾跟着他反汉的部落,要么已经归降,要么忙着跟汉军换粮食。走投无路的狼何被部下绑着送到汉军大营,杨玉等首恶也在逃亡中被斩杀。
神爵元年十一月,赵充国上书报捷:“羌众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 汉宣帝看着奏折叹服:“赵将军以文治止兵戈,胜过十万铁骑!” 随后,汉朝在羌地设 “金城属国”,允许羌人保留部落,又立下 “汉羌互不欺压” 的盟约。
站在湟水岸边,赵充国望着羌汉百姓共耕田地的景象,想起出发前对皇帝说的话:“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这场看似凶险的叛乱,终以最小的代价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