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谁在禁矿?天启、崇祯两朝矿税简述

虽然万历三十三年,神宗就下令封闭各地矿洞并召回矿监。但直到十五年后朱常洛登基,才真正罢停。拖拉的原因不复杂,难以舍弃矿税

虽然万历三十三年,神宗就下令封闭各地矿洞并召回矿监。但直到十五年后朱常洛登基,才真正罢停。拖拉的原因不复杂,难以舍弃矿税之利。那么更缺钱的天启、崇祯两朝,对于矿税又持何态度?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先简单了解明朝对于矿税的态度及其原因。

首先,国朝之初农耕被确立为大明的政治经济基础,这就让太祖(包括成祖)天然反感和排斥矿业。因为矿业需大量人力投入,加之其从业收益高于农耕,它就会抢占农耕的人力资源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其次,由于矿业聚集人丁以及其生产安全性远低于农耕,各矿大量存在不老实、为利犯险的凶悍之徒,一遇突发事件极易生乱。简而言之,每个矿区在明廷眼里都是不稳定地区或者造反高发区。

注:明朝因矿而爆发的起义、暴动很多,如正统朝叶宗留和邓茂七起义、嘉靖朝浙赣矿工起义 …… 明廷对于矿业人员的评价也很低,如女真兴起后,即便扩军困难,经略熊廷弼也明确反对征召当地矿徒入伍。

所以整个明季,禁矿就相当于一种祖制。除了严禁私人涉足,朝廷自营部分也是尽量缩小规模。即便一时因财政困难扩大了生产,只要一有乱事就会复禁。明廷和皇帝对待矿业的态度其实和海贸非常相似,不是逼到墙角就不开,开了也会再次趋向封禁。

天启元年十月丙子,府军右卫百户陈有继奏请开矿。上曰:前者户部上本榷税,朕不忍小民重苦,陈有继今又以开矿起衅,本内有名的,俱著锦衣卫拿送镇抚司严行究问。

《大明熹宗悊皇帝宝训》

天启元年因辽东军费需求巨大,户部左侍郎臧尔劝奏请增关税、税契、典铺等杂项以助辽饷,皇帝虽未允准但也未明确反对。其后府军右卫百户陈有继,不知出于什么缘由,又奏请开矿。

结果天启的反应非常激烈,不仅把他丢进诏狱还给了个死罪,“有继论斩,并谪同谋御马监内珰梁运南京净军”(《明熹宗实录》)。有了这个榜样,之后四年里就无人再提开矿征税一事了。

天启五年阉党上台,朝廷在辽饷之外又启动了“大工” – 重建三大殿。同时各地杂项的征收也不顺利,阉党常以“为商民请命”,各种奏请罢免杂派和征商。这就让明廷本就窘迫的财政,愈发捉襟见肘。

当年九月御史杨新期奏请开矿,以为财政扩源。但皇帝的答复是,“方今海内虚耗,正宜休养民力,何得以开矿生衅?杨新期不谙事体,姑不究”。虽然仍未获准,但也没像陈有继那般被下狱问罪,这是不是口风放松的信号?

不论天启本人是否有这个意愿,阉党却发现了一个斗争“新工具”,将敌对派系官员和开矿祸民联系起来。

吏科都给事中赵兴邦追论癸亥察典,以御史练国事为赵南星、张问达之党。挺击一案,以御史李玄为王之采之党,红丸一案,以御史王祚昌为孙慎行、王纪之党。又以御史霍锳荐杨涟、左光斗,而参黄克缵、范济世为党邪,杨新期疏请开矿为酿祸。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六》

赵兴邦弹劾东林结党祸国一案,就把杨新期的奏议作为罪状之一列入其中。不仅杨新期受到了削籍为民、追夺诰命的处罚,也把开矿和政治斗争给挂上了钩。其他官员再想提开矿之议时,都得先掂量、权衡一下了。

直到天启七年三月,才又出一个敢吃 “螃蟹”的人,丰城侯李承祚(靖难功臣李彬的后裔)。

李承祚敢就此议题上奏,不是他为大明不顾一切,而是后台和关系够硬。宁锦之战后他以吹嘘魏忠贤之功堪比徐达以及奏请仿中山王例(一门两公)敕封魏氏公爵,而获九千岁青睐。

李承祚提出了三项开源建议,江西(南赣吉)三府仍食淮盐(增加两淮盐税)、开采珠池、开铜矿以资鼓铸(铜钱)。天启的回复是,“珠池、铜矿封禁已久,如何辄议开采,以惊扰地方”。除此之外,阉党众官员也无人出面襄助。

注:“珠池”为福建、两广沿海的珍珠采集区,一共有六处。明初禁采、天顺朝小规模开放、嘉靖朝复禁、万历朝又开 …… 如想详细了解,可查阅《粤闽巡视纪略》

矿税难以复开的主因,跟朝廷派系、党争等等没什么关系。熹宗不想去背违祖制的骂名而已,毕竟神宗、光宗两位先帝连续以遗诏、登极诏的方式禁矿(榷税还可以用提高原有杂项税额的方式去绕)。而阉党干嘛要去触皇帝的霉头呢?

崇祯元年阉党垮台,之后两年东林又被规模性逐出朝堂,明廷和皇帝对于矿税是否又有新看法呢?(以下来源《崇祯长篇》)

崇祯元年九月,济阳卫指挥卓铭疏请开采,崇祯的回复是,夺俸五个月 ……

崇祯四年六月,宣大、山西总督张宗衡奏请开矿(仅在他的辖区,不是全国)以补军用,崇祯拒绝 ……

崇祯四年九月,钦天监博士周长庚奏请开(温谷)银矿,皇帝未予答复 ……

崇祯四年十月,诚意伯刘孔昭“请举采矿、盐法、钱法、屯田诸议以充国用”,崇祯回复“开采不可轻言” ……

由于皇帝态度坚决,此后几年明廷里的矿税之议也暂歇了。但至崇祯九年,皇帝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当年十月传旨山东和两直“采铜、铁、铅、银等矿以储国用”……

十一年二月,同意(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陕西、山西、河南开采金银矿的奏请 ……

十六年十二月,又有官员奏请扩大开矿规模。崇祯顺势彻底放开,下《坤舆抚致全书》,授权各地官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

除此之外,所有反对开矿的奏疏,皇帝全部不予理会 ……

为啥?被钱给逼得。

自崇祯元年西北起义开始,明廷一直处于和流民军、关外女真的双线作战中。几年征剿下来,不仅流民起义范围越来越大,关外女真也越打越强。尤其是女真已组织四次大规模入关劫掠,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崇祯七年到九年,一年一次)。

巨大的军事损失和压力,都需要巨额资金去应对。在农税、辽饷、商税杂项等均不够朝廷填窟窿时,崇祯就只能不顾一切去抓矿税这最后一根稻草了。

编者附(来源《倪文贞集》):

崇祯朝后期,反对开矿的代表是户部尚书倪元璐,他在《请停开采疏》里列举了开矿六害。大体和万历朝开矿一样的毛病,相关官员更倾向短期、快速获利,所以“易采之矿”还是各地平民、富户。

民不处海多山居者,百家坟墓,千家闾井,或言其下有金银,则锄斸必及之矣,二也。

又臣尝纂修神庙实录,据所防计出入子母大都得不偿失,即当时使者别有进奉,总由威胁地方,逼使包承认纳,富者荡产,贫者殒身,尽是民脂,岂为地宝,五也。

崇祯也不是不明白,只是他更看重大局,“如以地方自生之财,供地方军需之用,官不特遣,金不解京,五金随地所宜,缓急皆可有济,其视搜括加赋,孰为便益”。待剿平四方不臣后,再减免几年赋税作为补偿吧。

评论列表

ABCDE12345
ABCDE12345 7
2025-10-31 14:39
朱瞻基活着时银矿银税32万两,朱瞻基死后正统元年银税就变成了5000两,到正统五年止,银税最低900两,最高5000两,从正统六年起(这年朱祁镇开始亲政收权),更是税0了。银矿没停,税却没了,钱去哪了?朱祁镇查银税,然后旷工暴动了,而且是横跨四省二十几万矿工同时暴动,时间联动的好巧啊。如果是禁矿停矿,这二十几万矿工哪冒出来的?如果没禁矿,钱去哪了?这么大的税款丢失这么多年,三杨于谦等贤臣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