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彻底变了!张雪峰复播狂说 “文科香”,背后藏着 3 个扎心真相

张雪峰回来了,但那个“敢骂高校、怒怼专业、一句‘孩子非要学新闻就打晕’引爆全网”的张雪峰,可能真的回不去了。不是他怂了,

张雪峰回来了,但那个“敢骂高校、怒怼专业、一句‘孩子非要学新闻就打晕’引爆全网”的张雪峰,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不是他怂了,而是时代不再允许他那样说话了。

10月22 日晚复播那天,有个湖北家长连麦问 “孩子想学汉语言,是不是只能考公”。要是搁以前,张雪峰保准皱着眉怼回去:“考不上公你让他干啥?当服务员吗?”

可这次他却笑着举例:“能做网剧编剧啊,现在耽改剧缺好文案;还能做自媒体,我团队里就有汉语言的小姑娘,写的报考指南比理科生还透彻;实在不行做销售,嘴皮子溜的文科生,卖教育产品比谁都强。”

这话听得老粉一愣一愣的。要知道 2023 年他还在直播间拍桌子:“理科生闭眼摸个专业都比新闻强!” 去年更放话 “文科不考公就是销售”,气得某大学新闻系教授公开跟他对骂。现在倒好,不仅不踩文科,还列出 “文科五大金饭碗”:汉语言能报 30% 的国考岗位,法学高端法务年薪能破 45 万,新传能进大厂做公关 —— 连说话的语气都软了,全程没敢提 “哪个专业没用”,反而反复强调 “适合最重要”。

更谨慎的细节藏在镜头外。以前直播他总爱往镜头前凑,手舞足蹈地讲 “选专业就是选命”,现在却坐得离屏幕远远的,桌上摆着的 “初高中提分笔记”,有人问能不能买,他立马摆手:“别录屏!别让‘张雪峰首播带货’上热搜”,那紧张劲儿,像怕踩了地雷。有网友数了,两个多小时的直播里,他提了 12 次 “谨慎”,23 次 “规则”,活脱脱从 “毒舌导师” 变成了 “风险管控专家”。

没人比张雪峰更清楚,这 28 天封禁有多疼。

9 月 24 号那天,他的微博、抖音、B 站、小红书账号突然全被标上 “禁止关注”,平台只给了句 “违反社区公约”。明眼人都知道,这跟他之前的 “作死言论” 脱不了关系 —— 今年 5 月,他团队推的 “高考预测卷” 被指虚假宣传,停播俩月刚复出,又在直播里聊 “文科就业差”,踩了教育公平的红线。

最要命的是,他的商业帝国全绑在个人 IP 上。名下 8 家公司,从高考志愿咨询到考研培训,靠的就是 “张雪峰敢说真话” 的招牌。咨询课卖 1.3 万到 1.9 万一节,直播月打赏超 300 万,品牌广告一条 10 万 —— 账号一封,学员退费电话打爆,合作方纷纷撤资,团队几十号人等着吃饭。有内部人透露,封禁期间他天天泡在公司,跟法务研究 “哪些话能说”,连接女儿放学都戴着头盔,怕被记者拍到。

更现实的是,市场变天了。以前他靠 “贬文科” 制造焦虑,家长们愿意花钱买 “避坑指南”,现在 AI 志愿工具全免费,夸克、百度都能查就业率,再靠骂专业吸粉,没人买账了。更何况文科生占考生一半以上,这波用户他丢不起 —— 现在改口夸文科,既能顺政策,又能抢回市场,说白了就是 “自救”。

就像他复播时说的那句真心话:“我只能保证说的都是真话,但真话不一定都说。” 这话里的无奈,比任何讨好都实在 —— 他不是变怂了,是不敢再拿饭碗赌了。

有意思的是,就算张雪峰变了,直播间里照样挤满了求指导的家长。

有个三线城市的妈妈连麦时哭了:“孩子考了 500 分,不知道选文科还是理科,问学校老师,老师只说‘看兴趣’,我能不慌吗?张老师,你说学文真的有出路吗?” 还有个爸爸急得直拍桌子:“我家小子非要学哲学,说以后当老师,可我听说哲学就业率才 5%,你给句准话,该不该拦着?”

这些家长的慌,其实就是张雪峰能火的根本原因。普通家庭没资源,不知道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学校有坑,只能把他当 “救命稻草”。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们不是信张雪峰,是信不起别人 —— 教育局不会跟你说‘别学新闻’,大学招生办更不会跟你说‘这个专业就业率低’,只有他敢说。”

可现在的张雪峰,连 “法学卷不卷” 都不敢明说,只敢绕弯子:“你去查学校官网的就业报告,看看往届毕业生去哪了。” 这种官腔式回答,家长们也照单全收 —— 毕竟除了他,没人愿意跟你掰扯这些 “接地气” 的问题。

有人骂他 “教育功利化推手”,可抖音评论区里,全是家长刷的鲜花:“张老师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只要还直播,我们就敢听。” 这种分裂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均的死结 —— 当普通家庭只能靠一个网红获取报考信息时,就算他变了,大家也没得选。

现在再看张雪峰,挺像个被现实磨平棱角的普通人。就像他复播时发的那条微博,没写豪言壮语,只拍了张在小学门口接女儿的照片,配文 “普通家长的一天”—— 刻意淡化网红标签,却藏着最真实的生存智慧。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不,他只是终于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砍翻巨龙,而是教会普通人如何避开龙穴,安稳过日子。

这世界不需要永远愤怒的斗士,但永远需要清醒又温柔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