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邦长子刘肥低调平庸了一辈子,为何会养出了四个造反的儿子?

公元前193年十月,长安未央宫的一场酒宴上,齐王刘肥险象环生。吕后端来毒酒,笑意盈盈地邀他共饮。这位刘邦的庶长子为保全性

公元前193年十月,长安未央宫的一场酒宴上,齐王刘肥险象环生。

吕后端来毒酒,笑意盈盈地邀他共饮。

这位刘邦的庶长子为保全性命,不得不将齐国的城阳郡献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更屈辱的是,他竟尊自己的妹妹为“王太后”——相当于认妹作母。

刘肥回到封地后四年便郁郁而终。

他一生低调隐忍,唯求自保,可他的儿子们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刘邦未发迹时,在沛县与寡妇曹氏私通,生下刘肥。这在当时叫“外妇之子”,虽是刘邦的长子,却因“长子非嫡子”的身份与皇位无缘。

刘邦称帝后,嫡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是皇后吕雉所生,妥妥的接班人;刘肥被封他为齐王时,倒是给了他“王七十余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的超级封地。

齐国富甲天下,人口占大汉十分之三,,相对较为富庶。,堪称诸侯里的“土皇帝”,汉初第一封国。

这么来看刘邦对自己这个长子还是很看重的,只是刘邦死后,这恰恰成了吕后最忌惮的事:一个身份敏感的长子,握着最肥的封地,要是哪天想不通要争权……

吕后的手段比刘邦狠辣得多,于是一直想着除掉刘肥,解决掉这个隐患。

汉惠帝时期,刘肥进京朝见,惠帝设家宴,按辈分让他坐上座。吕后当场炸了:“你是臣子,怎敢坐皇上的位置!”转头就让人端来两杯毒酒,逼刘肥祝寿,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刘肥脸都吓青了,幸亏他和汉惠帝刘盈关系不错,汉惠帝出手阻拦,刘肥这才侥幸躲过一劫,接着假装醉酒离席。

这次死里逃生,为了消除吕后的顾虑,他立刻上表,要把齐国的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当“汤沐邑”(祭祀用的封地),还尊鲁元公主为“齐太后”,相当于认妹妹当妈。这一番操作,把吕后哄得转怒为喜,刘肥这才算真正的捡回一条命。

刘肥对吕后逆来顺受,从不出头;对中央的指令言听计从,甚至主动削弱齐国势力。但他没想到,自己这套“苟活哲学”,却在儿子们心里埋下了另一颗种子。

他对儿子们的教育很矛盾:一方面反复叮嘱“别学我争,要夹着尾巴做人”;另一方面,他又拼尽全力给儿子们留家底。

齐国的财富、兵力、人心,他一样没少攒,这些实力,成了他们反叛的底气。

刘肥的孩子们从小见的是父亲的卑微,是齐国的强盛;听的不是“忍一时风平浪静”,梦想的是“咱爸不应该这样,我们的家族本该更风光”。

父亲的屈辱,成了他们心里的火种;他的次子在宫中当值的刘章,甚至在吕后面前唱道:“深耕之后,接着播种,苗要疏朗,不是同类,坚决铲除”的歌谣。

他“以军法行酒”,后来吕氏族人喝醉逃席,他当场拔剑斩杀 ,替父亲、替刘氏宗室,出了被吕后羞辱多年的恶气。

吕后死后,是刘肥的儿子率先站出来诛吕。

当时刘章第一时间得知吕氏的阴谋后,便把消息传给了他的兄弟们,刘肥的长子刘襄率先起兵,联和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里应外合,和老臣们为瓦解吕氏核心力量立下汗马功劳。

这场宫变里,刘肥的儿子们成了核心战力。皇位空缺,刘襄作为刘肥长子,他是刘邦实打实的长孙,自己又率先在齐国起兵,天子之位本应该是自己的,可是最后却落到了自己叔叔刘恒手上。

加上刘恒知道当初刘襄弟弟们拥护刘襄想做皇帝,因此对这一脉的刻意的打压,因此刘肥的儿子们多有不服。三子刘兴居于是在公元前177年起兵反汉,失败被杀。

到了汉景帝时期,削藩政策来了。刘肥的封地被拆成几个小国,这几兄弟本来就憋着一股气,一看中央要砍藩王的权,立刻抱团响应吴王刘濞的反叛。

史书记载,七国之乱的“东部主力”就是这四个齐地诸王,本来还有两个,却因为阴差阳错,没有参与进去,要不然就是九国之乱了。

他们带着十几万大军,喊着“诛晁错,清君侧”,一路打到河南。可最后呢?周亚夫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四个儿子全被诛杀,封国全废。

刘肥低调隐忍一生,却为啥养出这么多造反儿子。

从外部环境看,汉初政治生态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吕后死后,吕氏与刘氏的权力失衡,出现了权力真空,宗室有“填补空缺”的机会,这成为刘襄起兵的直接诱因。

同时,藩王与中央的矛盾日益激化。从刘邦“封同姓王镇天下”到景帝的“削藩”,齐国作为最大藩国,始终是中央的“眼中钉”,儿子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宗室之间的攀比也不容忽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老牌藩王”的反叛示范,刺激了齐地诸王的野心。

从内部传承看,刘肥的“隐忍”背后隐藏着“权力基因”。

齐国的“家底”,富庶的封地、庞大的人口,让儿子们有“造反的资本”。史载刘襄起兵时能迅速集结大量兵力,这正是刘肥多年经营的结果。

刘肥的“隐性教育”也至关重要。

他虽然表面顺从,但从未放弃“齐王尊严”,这些儿子从小在齐国长大,见惯了“齐王”的排场,听惯了“高祖长孙”的身份,身份落差的刺激尤为明显。

儿子们目睹父亲“受吕后羞辱”,内心积累对“弱势地位”的不满,渴望通过反叛改变命运。

历史总在重复:上一代压抑的欲望,总会变成下一代的火种;一代人的妥协,往往孕育着下一代人的反抗。

所谓“富不过三代”,未必是财富的消散,更可能是精神的断层。

当父母用“忍”字教育子女,子女却从这“忍”里读出了“不甘”;当家族用“稳”字传承,子孙却从这“稳”里窥见了“机会”。

权力可以压抑,却难以消灭,一旦时机成熟,在合适的土壤中,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破土而出。

评论列表

不想忘记陆乐
不想忘记陆乐 2
2025-10-18 19:01
你为什么认为一个有能力培养出四个造反诸侯王的人平庸?
天际迷途
天际迷途
2025-10-19 15:43
隐忍是不得不忍,要不为什么叫隐忍?现在几十几百万都多少人拼命,何况一国。[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