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宝宝巴士翻车记:道歉很快,甩锅更快!

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期待听到“挖呀挖呀挖”,却跳出“三女共侍一夫”的广告。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描述了两岁女儿被这类广

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期待听到“挖呀挖呀挖”,却跳出“三女共侍一夫”的广告。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描述了两岁女儿被这类广告吓哭的场景,宝宝巴士的信任大厦一夜崩塌。

“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宝宝巴士客服最初这样回应。当舆论发酵后,宝宝巴士在10月29日发布了正式致歉声明,宣布已下线相关问题广告,并将“对审核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然而,这波操作并未平息众怒。人民网直接锐评:“宝宝巴士不能简单‘甩锅’第三方”。当一家儿童启蒙品牌被官媒点名批评时,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1、快速反应与危机公关:宝宝巴士做了啥?

宝宝巴士的危机公关展现“标准化操作”的全流程。事件曝光后第二天,公司就发出了正式道歉声明。从响应速度看,宝宝巴士的危机应对机制是灵敏的。

声明中提出了三条具体整改措施:处理审核负责人、完善广告合作方审核机制、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这些措施直指问题核心,显示出公司“认真整改”的姿态。

宝宝巴士还进行了“精准的个别安抚”。他们私下联系了最早曝光此事的王女士,道歉并提出赠送三年SVIP会员作为补偿。

但问题是,家长的核心诉求不是要会员,而是希望孩子有一个纯净安全的网络环境。这种试图“破财消灾”的方式,显然没有抓住重点。

2、表面道歉与深层问题:宝宝巴士错哪了?

宝宝巴士危机公关的最大败笔在于“一边道歉,一边甩锅”。

经常处理危机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危机处理三大类型“我错了我不改、我错了我马上改、我没错与我无关”,而宝宝巴士这种认错不彻底,甩锅甩不掉最令人反感。

在整个回应中,宝宝巴士反复强调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这种将责任推给“第三方”的做法,被人民网直接戳穿:“‘第三方’从来不是平台免责的‘挡箭牌’。”

更令人不满的是,宝宝巴士品牌客服声称“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对于一家服务全球7亿家庭用户的儿童内容平台,这种自我辩解毫无说服力,只会引来更多质疑与不满。

法律层面,宝宝巴士的做法可能已经触碰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是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

3、危机根源:商业模式本质上出问题

宝宝巴士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其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根据其2021年创业板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APP广告合作推广占比高达70%以上。

这一商业模式导致宝宝巴士在“内容安全”与“商业收益”之间难以平衡。为维持营收,宝宝巴士接入了百度、谷歌等广告联盟。

这些联盟平台如同“广告中介”,将各类广告资源批量嵌入到宝宝巴士这类App中。而宝宝巴士作为“中小平台”,缺乏对广告内容的实质控制权。

宝宝巴士的客户集中度也异常高。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百度、谷歌、腾讯等)贡献的收入占比近90%,其中百度一家就占了50.74%。

这种依赖性的商业合作模式,使得宝宝巴士在广告内容审核上缺乏足够话语权。

4、行业共病与未来出路

宝宝巴士的广告风波并非个例。在儿童内容行业,“免费内容+广告变现”是主流商业模式,而且为了扩大用户基数和增加广告收入,只能牺牲内容质量和放松审核标准。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入手。企业端必须撕掉“第三方”遮羞布,强制推行“儿童模式专属广告机制”。而监管端则应建立“儿童内容产品白名单”,对儿歌、学习类App实施广告前置审查。行业端则可推行“广告分级审查制”,按年龄段细化标准,引入儿童心理学专家参与审核。

对宝宝巴士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儿童保护,重构其商业模式,降低对广告收入的过度依赖。

回头看宝宝巴士的发展轨迹:从2009年创始人因儿子学不会认色而开发首款APP,到如今成为服务全球7亿家庭的儿童内容巨头。如今的宝宝巴士拥有“奇奇”“妙妙”“超级宝贝JoJo”等知名IP,却也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迷失了初心。

最后,希望宝宝巴士这个危机事件能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儿童网络保护没有“差不多”选项,只有“零容忍”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