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硕果可期,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时节,11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五年级5班与延庆四海小学、珍珠泉小学的同学们齐聚前门中轴线,开启了一场“手拉手”研学活动。三校学子先后打卡前门地标、走进北京青年报、探访荣宝斋,在中轴线的文化浸润与传统技艺的探索中碰撞灵感,在欢声笑语中凝聚友谊,谱写了校际合作共成长的美好篇章。

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在前门中轴线集合打卡,青瓦灰墙的古街巷与孩子们活力满满的身影相映成趣,古老文脉与童真活力在此刻完美交融。初次相见的陌生感,在老师引导的破冰互动与中轴线风光的熏陶中迅速消散,大家按小组围坐在一起,好奇地交流着对本次活动的期待,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对纸文化探索的向往,轻松愉悦的氛围为活动拉开了精彩序幕。



随后,同学们走进北京青年报,正式开启纸与印刷知识的探索之旅。课堂上,专业老师结合生动的案例,系统讲解了纸张制作、印刷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拆解了报纸生产流程与排版背后的学问,干货满满的内容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从古法造纸中桉树树皮经蒸煮、捣烂、竹帘捞取、太阳晒干的传统工艺,到现代造纸机利用低密度水生成湿纸带、再经挤压烘干成卷的高效流程;从宣纸适用于书画的特质,到课本用纸的现代工艺优势;从印刷术由中国发明、在国外发扬、如今最先进设备产自德国的发展历程,再到报纸报头、报眼、日期、版权条的规范布局,同学们不时举手提问,在问答互动中解锁了许多新知识,对“纸”这一日常物品背后的文化与科技有了全新认知。






结束北京青年报的知识学习后,同学们即刻前往荣宝斋,沉浸式体验极具传统韵味的木版水印技艺,这也是本次实践活动中最受期待的环节之一。在专业技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走进技艺展示区,详细了解木版水印“勾、刻、印”三大核心流程。技师现场演示了“勾稿”的精准细致——需以透明薄纸覆于原作之上,逐笔勾勒线条,力求还原原作神韵;“刻版”的巧夺天工——雕刻师傅需根据勾好的画稿,在木板上精雕细琢,每一刀都要精准把控力度与深度,确保线条的流畅与层次;而“印刷”则是最考验耐心与技巧的环节,需根据画面色彩分次套印,每一次上色、拓印都关乎作品最终效果。技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技巧:“上色时要注意颜料的厚薄均匀,拓印时力度要轻而稳,这样才能让图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不时点头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后,同学们分组来到实践操作台,亲手体验木版水印的乐趣。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提前准备好的小型木刻版、颜料、毛刷、宣纸等工具,大家按照技师的指导,先将颜料均匀地涂抹在木刻版的图案上,有的同学为了让色彩更饱满,反复调整毛刷的力度;有的同学则小心翼翼地比对颜料用量,避免颜色过深或过浅。涂好颜料后,大家轻轻将宣纸覆盖在木刻版上,用专用工具从宣纸背面均匀按压,一边按压一边轻轻抚平,确保纸张与木刻版紧密贴合,没有气泡。过程中,不少同学遇到了小难题:有的按压力度不均,导致图案部分模糊;有的宣纸位置偏移,影响了作品完整性。但大家没有气馁,纷纷向技师和身边的同学请教,互相帮忙调整技巧。


“你看,这样轻轻转动工具按压,图案就清晰多啦!”“上色的时候要顺着木纹涂,颜料才会更均匀。”小组内的互助声、讨论声此起彼伏。经过反复尝试,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当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木版水印作品被轻轻揭开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欢呼。有的同学印出了灵动的小蛇,有的同学收获了神气的公鸡,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承载着大家的专注与创意。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还互相展示、分享创作心得,将传统工艺的魅力深深印刻在心中。


此次“手拉手”研学活动,不仅让三校学子打卡前门中轴线感受古都文脉魅力,深入了解了纸与印刷的历史文化,更在荣宝斋的实践中沉浸式体验了木版水印这一非遗技艺的精妙。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合作互助中增进了校际友谊,践行了“手拉手、共进步”的活动理念。这段充满知识与欢乐的时光,成为同学们童年记忆中一抹珍贵的色彩,也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写下了温暖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