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广袤的田野上,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一边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挥动着传统农具“坎土曼”,在烈日下弯腰劳作,采收棉花靠双手一瓣一瓣摘取,番茄种植与收获全凭人力,汗水浸透黄土;另一边是今日的智能农场,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播种,自走式采棉机如钢铁巨兽般吞吐雪白棉团,300多亩棉田两天即可采收完毕,一人可管理500亩农田。
这不仅是工具的更迭,更是新疆农业从“人扛牛拉”迈向“全程智能”的壮阔转型。
机械化奇迹:棉花与番茄的“科技丰收”
如今,新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大宗作物生产中,机械化已成为绝对主力。
棉花产业:从1985年小四轮拖拉机的普及,到如今的采棉机(被农民亲切称为“下蛋机”或“铁牛”),技术不断迭代。这些高端机械不仅能高效采收,还能同步完成秸秆还田、残膜回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与环保水平。
番茄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番茄酱出口基地,新疆已实现从育苗、移栽、施肥到采收的全流程机械化,不仅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更确保了原料品质的标准化和产量的稳定性。
机械化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新疆打造“国家粮棉果蔬生产基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支撑:全国超267万家农机企业,新疆跻身全国第六
农业机械化的飞跃,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基础。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的农业机械相关企业已突破267.6万家,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
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农机企业达37.9万余家,延续了近五年的增长势头,并在2024年达到注册峰值,反映出市场对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的持续看好。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超27万家)、安徽省(17.3万家)、河南省(15.8万家)位列前三,吉林省、河北省紧随其后,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凭借其农业现代化需求,位列全国第六,成为西北地区农机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
这一排名不仅体现新疆本地农机市场的活跃,也吸引了大量内地企业布局西北,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合作。
智慧升级:从“机器替人”到“数据种地”
当前,新疆农机正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无人机喷洒农药、卫星遥感监测长势、物联网系统调控水肥、AI算法预测产量……“智慧农场”在天山南北悄然兴起。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地已建成多个数字农业示范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真正实现“用数据种地”。
结语:一把坎土曼,一部农机史
从“坎土曼”到智慧农机,新疆农业的变迁,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不仅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更重塑了农业生产的逻辑与效率。
当钢铁巨兽在金色麦浪中穿行,当无人机在棉田上空划出科技的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机械的力量,更是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的无限可能。而那把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坎土曼,正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奋斗、变革与希望的时代故事——农业,正在变得更聪明;土地,正孕育着更丰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