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一生中一共有三位皇后(三位都是儿子追封),但是三位皇后都在他继位之前便去世了:
发妻郭氏——孝元贞皇后,郭氏是在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帝的庶长子朱常洛被封太子后,被选为太子妃,次年二月与太子朱常洛大婚。郭氏在万历三十二年时生下朱常洛唯一的嫡公主——怀淑公主朱徽娟,公主年仅8岁便夭折了。

而郭氏也在夫君十分宠爱的李选侍入宫后失宠,万历四十一年抑郁而终,去世时尚且只有28岁;因万历帝不喜太子,以至于作为太子妃的郭氏去世两年后才得以按照太子妃的规格安葬;朱常洛继位后,原本打算追封发妻为皇后,奈何仅在位一个月便去世了;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将嫡母郭氏追谥为孝元贞皇后,与明光宗朱常洛合葬庆陵。
东宫地位仅次于太子妃的王才人——孝和皇后,王氏刚入东宫的时候仅为选侍,在万历三十三年生下太子朱常洛的庶长子朱由校,母凭子贵晋封为才人,在东宫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妃郭氏。后来王氏又生下了一个儿子(早夭),在太子妃郭氏无嫡子的情况下,只要朱常洛继承皇位,王氏的儿子朱由校便会被封太子,王氏自然便会被尊皇贵妃。

然而在太子朱常洛十分宠爱的李选侍入宫后,王氏便慢慢失宠了;
而且王氏与李选侍之间不和,李选侍仗着太子对她的宠爱十分跋扈,甚至对身为才人的王氏动手。王氏最终抑郁而终,就连尚且年幼的儿子朱由校也被交给了李选侍抚养。
明光宗朱常洛去世后,作为长子的朱由校继承皇位,将生母王氏追封为孝和皇后。
而这第三位,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纯皇后刘氏。
孝纯皇后刘氏还是很值得一提的,她在夫君的一次盛怒之后便不明不白的去世了;去世后她所生的唯一的儿子不仅缅怀她一生,而且将她与逼死她的夫君合葬一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氏在顺天府宛平县出生,不过她的祖上是江苏连云港人。

刘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刘氏先祖刘山子跟随燕王朱棣一起靖难,凭借靖难之役中的战功而得到了河阳卫正千户的世职。
万历二十年,刘氏出生,比她未来的夫君明光宗朱常洛小10岁。
万历三十三年到万历三十五年左右,刘氏到了该可以参加选秀的年纪,被选中后以淑女的身份入宫。不过刘氏并未成为万历帝的后妃,而是东宫太子朱常洛的妾室。
刘氏并不得太子朱常洛欢心,在东宫也是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
此时的朱常洛,十分宠爱的是李选侍(西李)。
而这位李选侍的入宫,不仅让太子妃郭氏失宠,甚至还逼得东宫地位仅次于太子妃的王才人(明熹宗朱由校生母)抑郁而终。
有如此一位跋扈、得宠的情敌在,可想而知刘氏在东宫的地位。

不过刘氏的肚子还是很争气的,虽然得宠的机会很少,但是在万历三十八年时怀孕,顺利生下一个儿子,为太子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由检,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在朱由检出生的时候,朱常洛已经有四个儿子出生,而且三子还在世;早已多次享受为人父快乐的朱常洛,自然对第五子的出生没那么关心;更何况还是自己不怎么宠爱的刘氏所生。
正因为如此,刘氏即便生下儿子,也没有像王氏一样晋封为才人,仍旧只是淑女的身份。
若是刘氏能够安安稳稳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待来日夫君继位,她便可以被封妃,在后宫安度余生。然而刘氏并没有做皇妃的命,万历四十二年,太子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逼死了刘氏。
朱常洛是万历帝后妃王恭妃所生的儿子,王恭妃原本是李太后(万历帝生母)身边的宫女,得到万历帝的一次宠幸后怀孕,生下了万历帝的皇长子朱常洛。但万历帝不仅宠爱王恭妃,更加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

尤其是万历帝十分宠爱的郑贵妃入宫,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万历帝甚至不想将皇长子朱常洛封为太子,而是将自己十分宠爱的皇三子封为太子。只是因群臣反对、李太后的劝说,万历帝才不得不将皇长子朱常洛封为太子。
虽然刘氏的夫君朱常洛得封太子,但万历帝十分不喜这位皇长子。
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当,甚至就连刘氏的婆婆王恭妃都被幽禁景阳宫不得自由,长达十年的时间,最终万历三十八年时王恭妃也在景阳宫去世了。
虽然刘氏的婆婆最终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下葬,但是陪葬品极少,还无人看守坟园。
朱常洛从小便是如此战战兢兢地活着,而造就了他喜怒无常的性格。
万历四十二年七月十九日,朱常洛好不容易再次想起了许久不曾宠幸的淑女刘氏,来到了刘氏的寝宫。然而不知是刘氏如何得罪了太子,又或许是朱常洛这一日究竟是遇到了何种烦心的事情,朝着刘氏便是一顿歇斯底里的责骂。

刘氏虽然生下了儿子,但是她仍旧是淑女,在东宫的地位最低。
面对太子的责骂,又如何能反抗呢?
在史书中,关于刘氏的去世,仅有寥寥数字:
“失光宗意,被谴,薨。”
本就在宫中战战兢兢活着的刘氏,面对太子如此,很快便去世了。
关于刘氏的去世,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据说崇祯十三年,此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刘氏所生的儿子朱由检。而且朱由检已经生下了好几位皇子,其中皇五子朱慈焕在这年七月夭折,在皇五子朱慈焕夭折之前曾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其中便提到了刘氏,称刘氏在去世的时候“脖子上有勒痕”。

作为一国之君的朱由检,在批复内阁大臣奏折时也曾提到:自己的生母去世时有些异常。
若当真如朱慈焕所言,刘氏难道是被夫君勒死的吗?
关于刘氏的死因,我们暂且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刘氏去世后,作为太子的朱常洛担心此事被父皇万历帝得知,会以此为借口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朱常洛便偷偷地让人将刘氏安葬在了西山。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帝病逝,战战兢兢几十年的太子朱常洛终于继承了皇位,史称明光宗。
明光宗继位后,自然要册封、追封诸位妻妾。
然而明光宗还未来得及做这些事情,便因红丸案而去世了,仅在位一个月的时间而已。

明光宗去世后,作为皇长子朱由校(王才人所生)继承皇位,史称明熹宗,年号天启。
不管是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明光宗的结发妻子郭太子妃,还是明光宗其他已经去世的妾室,都是明熹宗追封的。
其中刘氏,便是被追封为贞靖贤妃。
在明熹宗继位时,明光宗所生的七个儿子,仅有明熹宗与第五子朱由检尚且在世。熹宗将五弟朱由检,封为了信王。
按理说,作为亲王的生母,刘氏可以被大大方方地祭奠缅怀。
然而作为信王的朱由检,却只敢偷偷地祭奠生母,由身边的一位心腹太监以祭奠申懿王的名义偷偷地祭奠生母、被追封贤妃的刘氏。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熹宗继位后,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十分残忍跋扈。
为了不被魏忠贤得知,作为人子的朱由检只能如此。
刘氏去世的时候,朱由检尚且年幼,虽不知生母究竟因何去世,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生母。天启七年,熹宗病逝了,因熹宗没有一位皇子长大成人,只能“兄终弟及”,由熹宗唯一还在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史称明思宗,年号崇祯。
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皇位,刘氏便有了皇后之尊。
崇祯帝本就对生母十分思念,在继位的第二天便命礼部追尊自己的生母刘氏。
这年九月二十一日,刘氏被追谥为“孝纯皇后”。
作为在位皇帝生母,刘氏虽然从未做过一天皇后,但是有资格与明光宗合葬帝陵。所以崇祯帝下旨将生母刘氏,从简陋的坟墓迁到了庆陵,以皇后的规格安葬。

这一年,刘氏已经去世13年之久。
崇祯十二年,在群臣的奏请下,崇祯皇帝将生母刘氏升格为了皇太后——孝纯皇太后。
在崇祯颁布诏书的时候,因为思念生母而十分伤心;在封上册宝的时候,更是止不住的流眼泪。
在刘氏被升格皇太后的次年,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病逝了。在朱慈焕病逝前,曾提到祖母,说祖母去世时:
“系帛痕”
崇祯帝本就对生母十分思念,听到儿子说的话,心里更是难过。便直接决定:此生只穿布衣吃蔬食,哪怕群臣再如何劝说崇祯帝,崇祯帝也坚持如此。
一直到崇祯十四年六月,崇祯皇帝的外祖母,也就是刘氏的生母徐氏,说女儿给自己托梦了,在梦中母女两人谈笑风生、十分高兴;随即徐氏便以“药补不如肉补”来劝说外孙吃肉,崇祯帝这才下旨除了祭告、忌辰等斋戒日外,其他的时间都会酌情吃一些奉先殿的祭品。

崇祯帝如此思念生母刘氏,自然也有一个感情的寄托,而这个感情的寄托便是刘氏的画像。
崇祯帝继位后,便在宫中供奉了一张生母刘氏的画像,而且每次看到这张画像都会忍不住哭泣。
但是崇祯帝的乳母卫圣夫人说:这张画像并不像孝纯皇后,崇祯帝十分伤心。
随即没多久,崇祯帝便派了司礼太监王裕民与画工,前往外祖母徐氏的家中,根据徐夫人的描述重新画像;在多次的修改之后,终于画了一张比较像刘氏的画像。
崇祯的很是高兴,便以十分隆重的仪式将生母刘氏的画像迎进宫中,供奉在奉先殿、景神殿等处;每次见到生母的画像,就像是生母还活着一样,以至于崇祯帝哭得十分伤心不能起身。
只可惜,不管崇祯帝如何思念生母,也终究见不到刘氏了。
刘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能生如此一位至孝的儿子,也算是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