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英:刘亚楼的混血娇妻,守寡后不惧迫害,始终是“大写的人”......
1965年初夏,刘亚楼上将的病情日益严重。弥留之际,他向妻子翟云英做了最后的嘱托:
“最后,我希望你做一个坚强的人,正直的人,像高尔基所说的‘大写的人’!”
刘亚楼早年经历坎坷,投身革命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血与火的战争,使刘亚楼成长为了一位硬汉、猛将。但是,在刘亚楼临终时,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爱妻翟云英。
翟云英比刘亚楼小18岁,是一位中俄混血的美女。翟云英虽然坚强刚毅,可在刘亚楼心中,她却是一位柔情似水的娇妻。毕竟,越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越是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呵护备至。刘亚楼更是如此。
刘亚楼与翟云英的相识,始于1945年。
当时,刘亚楼受邀参加了大连市委举办的群众大会,群众代表们在会上控诉了日军和汉奸的罪行,而翟云英便是会上发言最精彩的一位。
坐在台下的刘亚楼,注视着这位带有俄罗斯血统的姑娘,全神贯注地听她声泪俱下而又掷地有声的演讲,不禁由衷地赞叹。在听演讲的同时,刘亚楼给同在会场上的大连市委书记韩光递过去了一张字条——“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力。”
接下来,韩光向刘亚楼介绍了这位姑娘的情况:她叫翟云英,是香炉礁小学教师,大连市的妇女代表、先进工作者。她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也是个苦命的姑娘。
原来,翟云英的父亲名叫翟凤岐,1911年从东北前往俄国谋生。在俄国期间,翟凤岐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投身于工人革命,参加了“十月革命”,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受伤后,翟凤岐结识了俄国姑娘安娜,也就是翟云英的母亲。翟凤岐带着家人回国后,自己再次投身到祖国的革命中,但1942年遭日本宪兵队逮捕,被严刑拷打致死。
翟云英父亲牺牲后,母亲安娜独自挑起了抚养女子的重担,而翟云英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刘亚楼虽然有过婚史,但遇到翟云英时已经成为了需要组织关心的单身汉。同在会场的大连市委书记韩光,见刘亚楼对翟云英颇为赞赏,便有心给二人做媒。
韩光很坦率,也很直接:“王少校,你是不是看上她了?”【按:刘亚楼在大连工作时化名王松】
刘亚楼听到韩光的提问,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
其实,刘亚楼确实看中了翟云英,可他心中却也有很大顾虑。一则,此前失败的婚姻让刘亚楼不敢再迎接新的恋情;二则,刘亚楼这些年一直南征北战,时刻有战死沙场的可能;三则,眼前的翟云英年轻漂亮,只有十八九岁,可他自己已经是35岁的人了。
不过,热心的媒人不仅韩光一人。关键时刻,时任大连县委书记的王西萍,再次向刘亚楼重点介绍了翟云英。
散会后,王西萍对刘亚楼说:“云英可是个好姑娘!她白天给给小学生们上课,晚上还利用自己的时间给工人们办识字班,每次评先进时,云英可都是榜上有名呢!”
见刘亚楼还有顾虑,王西萍很爽朗的说:“我看你们俩挺合适,年龄不是主要问题。”
王西萍做事很果断,毕竟刘亚楼与翟云英也是郎才女貌,原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一场由县委书记安排的相亲,便这样开始了。
古人常说,美女爱英雄。刘亚楼对于翟云英而言,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刘亚楼18岁入党,同年投身军旅,还很快成为红军队伍中一名出色的指挥员。长征时期,刘亚楼已经是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在四渡赤水、横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强占腊子口等一系列战斗中,刘亚楼都是开路先锋;在苏联深造时,刘亚楼还参加过苏联红军,在前线与法西斯作斗争。
面对这样的英雄,翟云英又怎能不心动呢?
在王西萍的撮合下,翟云英与刘亚楼的爱情之火就这样燃烧起来了。
这个时候,刘亚楼也抛开了自己的顾虑。当得知翟云英担心母亲会因两人的年龄差距而反对时,刘亚楼当即表示,愿意先与翟云英一同去见安娜(翟云英的母亲)。
前文提到过,刘亚楼曾去苏联学习,还参加过苏联红军。这样的经历,使得刘亚楼具备了天然优势——精通俄语和了解苏联的风土人情。
安娜虽然在东北生活多年,可毕竟对家乡抱有深深的眷恋。刘亚楼一进门,便恭敬而热情地喊了她一声“妈妈莎!”
“妈妈莎”是苏联人对女性长辈的敬称,而安娜听着遥远的乡音,看着眼前高大精神的中国小伙儿,便很热情地拉着刘亚楼聊起了家常。安娜对刘亚楼很满意,接下来翟云英与刘亚楼的婚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