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破冰前行规划强调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构建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国家数据局已启动数据产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实践路径。通过“东数西算”工程,西部算力枢纽承接东部非实时算力需求,利用绿色电力降低30%以上算力成本,初步形成全国算力一张网格局。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面,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试点已释放超34万个有效数据集,催生出智能审批、数字城市等创新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双轮驱动规划要求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瓶颈,强化算力、算法、数据高效供给。在科研领域,生成式AI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AR互动实现影视级人物实时渲染,国核示范电站通过工业大模型实现设备故障自诊断效率提升40%。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卡奥斯工业大模型在装配工艺生成、注塑工艺优化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苏州吴中区医院数字人体平台年筛查量达19万人次,有效缓解基层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治理体系与产业生态同步完善针对AI治理,我国已形成“三法一规”基础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内容标识与数据溯源,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风险分级理念被吸纳。在平台经济监管方面,推行“沙盒监管”与触发式监管模式,武汉市经开区“数字驾驶舱”通过政务大模型实现城市运行智能分析,厦门火炬高新区政策兑现系统运用OCR与NLP技术实现材料自动审核,审批效率提升60%。规划提出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形成10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赋能场景。
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合作新格局规划特别强调开放合作,中国发起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与欧盟推动标准互认,在巴黎AI峰会签署《发展包容、可持续AI声明》。国内通过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引导基金、发展数据资产质押等金融产品,培育“数字工匠”复合型人才,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据孤岛等挑战,规划提出构建全国统一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区域互认“白名单”,并分层构建以公共数据为锚点的定价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扫清制度障碍。
此次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以系统化、工程化思维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场景开放、治理完善四维发力,在智能经济新赛道上构建起“创新引领、安全可控、普惠共享”的发展新范式,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