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的理论贡献,延安模式是中国道路和深圳模式的先驱
杨帆教授
刘海波英年早逝引起很多人注意,他比我小20岁,他的理论成果我还真是没怎么看过。看到群里有人在介绍他的思想,说他提出了“延安模式”的概念,引起我的注意。我是35年前就涉及了延安模式,但没提这个词,提“模式”要慎重。我赞成提中国道路的,模式有已经成型的意思,历史上成功的,有特色的叫做模式。有让别人来学习的意思,已很完善。
中国道路,也还在探索之中,现在各方面争论还是很大,空前的大,很多地方没共识,甚至共识还在破裂。但有些事说模式还是可以的,比如深圳模式,温州模式,重庆模式,这延安模式都可以。我不像刘海波总结了三个特点,我当时是一个实证研究,货币问题。
1985年 ,35年前我在深圳工作4个月,干了2个银行,专注两币流通,进一步思考深圳特区。在这个时候我父亲从中央党校来看我,听我谈起了两币流通,他回去从图书馆借了上下册让我看,我父亲是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我看了很吃惊:《陕甘宁边区经济学家对于两币流通的研究》,研究方法是中国式的,基本上是调查研究加对策,没有西方经济学这一套范式架构,后来我发现中国历史上也没有。
经济学主流派,就是指的搬西方经济学的人,他们90年代取代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苏联范式,在学术界是主流,官方也奉他们为主流。在他们主流眼睛里,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包括陈云经济思想,延安经验都不成体系。我后来参加中国经济史学会,搞经济史去了,我自认为不是主流派经济学家,不愿意干,也干不了,我觉得他们毛病太多,特别当了主流以后有了既得利益,也是不让人说话的。那样的理论是不可能研究中国道路的特点。
我受深圳两地流通启发,和我父亲联手写文章,1989年登在《历史研究》杂志,现在算权威刊物《论陕甘宁边区两币流通》,后来我发现深圳两币流通在延安就有,解决了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时,通过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灵活性的方式,解决了在局部地区的货币兑换问题。我认为是高度中国智慧。这文章发表30多年了,西方经济学肯定不承认它的价值,那些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也没有特别感兴趣,我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我就介绍这段历史,把相关文章发到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上,文字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
我做这个视频主要是为了纪念刘海波。他关于延安模式的探索是可以成立的,至少我35年前文章给他论证了特点之一,货币问题完全可以站得住脚,历史上学术上站得住脚。我当时就提出,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同时也得益于计划经济的积累,得益于解放区的成功经验。这已经是历史,也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延安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我想还不仅在货币方面,至少在建国初期,我们平息恶性通货膨胀,经验直接来自于陕甘宁边区的物质力量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全国解放区,共产党解放全国主要在农村实行土改,手里掌握着粮食和布匹,解放初期整个干部军人都实行供给制,不发货币工资,发小米儿和布匹,把实物发到每个干部家里,不发货币,挺艰苦的手里没钱。为了回笼货币,人民币定值就采取了商品做价值标准,主要是两种商品棉花和粮食,为什么可以稳定?由于我们有解放区,国家可直接掌握实物。它不涨价,其他东西都涨不上去。搞了一次货币改革,新货一直坚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我想有兴趣的年轻朋友可继续研究刘海波没有完成的东西。
#杨帆评论# #鸿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