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责,很多时候看到学校的知名校友,也不由会感慨一句不愧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不仅是对人才的肯定,也是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近期ABC排行公布的2025年中国大学本科校友首富排名,引起了不少关注,排在第一的便是南开大学的校友——张一鸣。这位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在数字经济时代开辟了全新的产业赛道,而其成长轨迹与南开大学的教育土壤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值得深思的关联。

张一鸣在南开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入学时就读微电子专业的他,因对软件工程的浓厚兴趣主动申请转专业,凭借在校园BBS技术板块的突出表现,甚至让接收专业的老师早已知晓其名。大四时他研发的软件斩获“挑战杯”二等奖,大学期间培养的代码能力与创新思维,为日后打造今日头条、抖音等现象级产品奠定了基础。这种尊重兴趣、鼓励探索的成长环境,正是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鲜活体现。学校推行的“两个100%,四个全放开”政策,让大类分流100%按学生意愿,转专业、辅修等通道全面畅通,为像张一鸣这样的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南开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其对“公能”精神的持续践行。所谓“公”,是培养学生心怀家国的担当;所谓“能”,是锤炼学生经世致用的本领。这种理念塑造的不仅是张一鸣,更是一代代南开人。从数学大师陈省身到外交家唐明照,从经济学家滕维藻到话剧大师曹禺,南开校友在各个领域绽放异彩。这些成就背后,是南开独特的育人生态在发挥作用——鼓励学术探索的同时,更注重将知识创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创新,让南开的育人体系始终保持活力。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学校不仅成立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还与企业共建认知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跻身全球百强高校行列。新增的数学与智能省身班采用“数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双轨培养,与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合作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这种“基础扎实+前沿接轨”的培养模式,使得南开学子既能在学术领域深耕,也能在产业一线突破,就像张一鸣将技术能力与商业洞察完美结合。

学术氛围与实践平台的双重滋养,让创新基因在南开校园代代相传。学校设立创新学分和基金,通过“百项工程”等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每年有大批学生在各类科创赛事中获奖。伯苓班、卓越班等拔尖培养项目以院士名师领衔,采用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深造率始终保持高位。
从这个角度看,张一鸣的成就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南开育人体系的生动注脚。他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恰恰体现了南开教育所倡导的“将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一核心理念。而当我们将视野放宽,会发现南开培养的各类人才正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当人们问及南开排名多少时,也许这些育人成果便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