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人的时尚娱乐活动“打弹子”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5 00:25:18
弹子房,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常见的娱乐场所之一。所谓“弹子”,既不是音译,也非意译,因其像中国古代民间弹子类游戏,故以得名。 19世纪末传入上海,在当年租界的跑马总会、斜桥总会、法国总会、德国总会、犹太总会、美国总会、西侨青年会、英国拜经堂、印度白头教堂等处,都设有弹子房,球台近40张,其中以斜桥总会与法国总会规模最大,各设9张球台,活动对象主要为西方侨民。
晚清民初当时上海人打弹子一般都在茶楼和游乐园里面,如“一品香、洪园、华众等老字号茶楼。张园、半淞园、飞龙岛、大世界、天韵楼等大型游乐园”。
1919年时上海第一家华人专业弹子房由蔡国璋于开设在真如,1932年停业。随后蔡国璋又在西藏路开设了“却而斯总社”,并开设二分社、三分社、四分社。此外上海市区曾出现过20多家专业弹子房,其中包括大光明、国泰、享生、荣宾、东园、国际、联谊、大新彬记、青莲阁等。这些弹子房分别设有3-10张球台,其中韩斗文经营的大光明弹子房规模最大,40年代曾拥有23张球台。社团开设的弹子房有精武体育会,新新公司等弹子房。却而斯和大光明还附设弹子盘制造厂。“打弹子”在民国上海日益流行,成为很多趋新尚奇的上海人日常娱乐社交活动之一。
图一:精武会内的弹子房
图二:总会内的弹子房
图三:吴友如绘《海上百艳图》
图四:石版画,张园内打弹子场景
图五:1935年《时报》小西门蓬莱国货市场内弹子房广告(报纸里写到弹子房收费每小时4角,对比上世纪30年代如办事员、普通职员、报社编辑与中小学教员的收入33元每月来看,可谓不便宜)
图六:被烧毁的弹子房
0
阅读:1
Medlar
开伦!
声威大震七
巜打弹子》成为趋新尚奇娱乐社交话动。
小磊
蔡国璋一看那个击球架势就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