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人什么时候开始玩“扑克”牌?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6 00:33:53
旧时上海先称西洋纸牌为“圈的温牌”(twenty- one)就是二十一点游戏,后来又叫了“扑克牌”,用的都是游戏名称。在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眼里打西洋纸牌不过是雕虫小技,而且还是西夷的奇技淫巧,所以很少有人将它细心记载。不过在晚清作家孙家振(海上漱石生)的笔下为我们讲述了西洋纸牌流传上海的细节。他在1909年长篇小说《海上繁花梦》里写到,那副西洋纸牌总计五十三张:“一点起至九点,每样四张,和尚是十二张,小鸡心是三张,大鸡心与脚踏车各一张”。根据“脚踏车”一词判断,上世纪初上海人玩的是美国纸牌公司(成立于1867年)出品的“脚踏车”牌。在《续海上繁华梦》中写一群醉生梦死之人以吃花酒、听唱戏、搓麻将为一天三步曲。某日这群人又在一起聚赌,碰腻了麻将决定换个花样,“碰和”一圈刚流行不久的“圈的温”。在1912年《续海上繁华梦三集》中写一群穿长袍马褂的时尚达人又玩起了“扑克牌”。海上漱石生的这两处叙述,既是上海人玩“圈的温和扑克”牌的最早记载。是了解西洋纸牌在中国传播的难得史料。读《续海上繁华梦》第十九回“圈的温三战三北,白兰地一口一杯”,怀策问贾扬人(假洋人)“你喜欢圈的温,今夜可要碰他一场”,在新和坊玩圈的温“赢了百把块钱”的戚祖诒(吃祖遗)进屋后说:“圈的温你们从没碰过,休要哄我。”扬仁道“我是新近学的,没有碰熟。”这几句对白自然说明碰“圈的温”乃是个新时髦。 民国时期上海有不少人力车夫会随身带一副“扑克牌”没活拉的时候,就在路边和朋友玩一局。这些“扑克牌”只有正常纸牌的一半大。这些人力车夫是把正常的纸牌对半剪开,把一副牌变成了两副牌。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省钱,二是把牌变小,刚好能塞进马褂的口袋。半张牌上的信息和一张牌上的信息完全一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打牌的乐趣。 图一:女士在打扑克牌,桌子上有筹码和香烟 图二:《续海上繁华梦》插图“圈的温三战三北” 图三:当时的“圈的温”牌香烟,可见此牌甚是流行 图四:脚踏车牌 图五、六;各种教玩扑克的书 图七:民国上海赌场

0 阅读:1

评论列表

奇迹小桃

奇迹小桃

2
2024-07-30 10:50

旧时玩巜圈的温》乃是个新时髦。

玫瑰没有荆棘

玫瑰没有荆棘

2
2024-07-30 11:08

长知识了

Hthree

Hthree"?

1
2024-07-30 10:10

现在流行打惯蛋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