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街头的各种“叫卖声”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7 01:18:15
漫步旧上海街头,常常可以听到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叫卖声,那起承转合的叫卖声腔,热络非凡的兜售方式,把偌大一个上海的百条街道、千条弄堂搞得热热闹闹的。
“瞎刀牟……(磨)剪刀……”肩上一副长凳就是他们全部的吃饭家什。听到“磨剪刀”的吆喝声,弄堂里的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栀子花来!白兰花!”卖花女总是带着苏州的口音,又香又糯又好听。在电影院门口、大马路边上一个竹篮、一块蓝布,上面整整齐齐摆着花朵。两朵白兰花用白线扎好,用铅丝两头各穿一朵,中间一拧,留下个小拇指大的线圈,刚好可以别在扣子上。
“爆……爆米花咯”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放着火炉和风箱。弄堂里的“小句头”围拢一圈等“砰”的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棕绷修哇,啊有哇额(坏的)藤绷棕绷修哇……”棕绷床有极好的韧性,防潮通气、尤其适合潮湿多雨的江南。但棕绷床的棕容易松动和断裂,这就有了以修理棕绷为业、走街串巷叫卖的手艺人。
“修……洋伞!阿有啥格坏格皮鞋修伐!”换伞骨、补伞面、修皮鞋。他们会在弄堂口外头,找一个不影响人车走路的地方,摆上个固定摊头。
“箍桶咯……箍桶!”主要是修理各种木桶、饭桶、米桶、水桶、马桶。而这种修理,大多数是换一个箍,或补一块小木板,其中修理马桶的生意是最好的。
“香脆饼、苔条饼!刮啦啦松脆…三北盐炒豆啊!”这是一种软中带硬,硬中带软的宁波或绍兴口音的叫卖声。
“补…碗喽!”做这个行当的大都是江西人,只要是陶瓷器,送过来他们都能修补。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切侬格肉,还侬格壳……”老上海人每次听到这首童谣总能勾起童年的往事。那些在弄堂里挑着担子卖糖粥的身影,担子飘出的热腾腾的香气,还有那些为了招徕小孩子的叫卖声,总会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那叫卖声来自摊贩,他们是颇具特色的街头露天职业,以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收费低廉,服务周到著称于市。
图一:磨剪刀
图二:白兰花摊
图三:爆米花
图四:修棕绷
图五:修洋伞
图六:修鞋
图七:箍桶
图八:点心摊
图九:锔碗
图十:糖粥摊
图十一:竹篾匠
图十二:铜匠摊
0
阅读:4
bugsy
旧上海的小贩叫卖声,好像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renna
也许百年前,我也背着锤子走街串巷哈哈
怕死鬼
栀子花和白兰花都买了一百多年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