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街头的“红头阿三”·“锡克巡捕”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9 00:07:30
上海租界存在时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上海印度人都是作为英国殖民地人而来的。
1851年上海有21名印度人,1885年有56名,1895年119名,1900年296名,1905年568名,1915年1009名,1935 年最多,有2341 人。
早期在沪印度侨民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巡捕,大都来自西北部旁遮普、西北边省的锡克人。1884年工部局警务处成立印捕股,从印度招募人员充当公共租界内巡捕,首批从印度旁遮普邦招募来的锡克族巡捕有16人。1885年工部局招募的印籍巡捕49人及巡官1人。1907年工部局警务处有印籍巡捕476人。1934年工部局雇佣的印捕为634人。此外上海还有不少印度司阍(看门)。
锡克人身材魁梧,大胡子,扎头巾,多不通中文,他们为巡捕或司阍(看门)标志明显,不容易与被管理对象沆瀣一气,工资也比西捕低。这是公共租界喜欢聘用锡克人的重要原因。锡克人在马路上执勤均扎红头巾,所以上海人一般将印度人称为“红头阿三”,其实锡克人并不全扎红头巾,初到上海时包头巾的颜色青黄赤白黑,五花八门。等他们吃了巡捕房饭,才一律包起红头来,红头乃是他们的“制包”。如果派在外国牢监里服务,就一律包着蓝头,不过“蓝头阿三”平常看见的不多,所以红头阿三的名称最为普遍。红头阿三除了在马路上“立角子”以外,还有看门也是他们的专业,凡属公共租界的大公馆、大商号、大栈房、大娱乐场,以及各级衙门的大门口,都有一个又高又大的红头阿三站着。至于为什么称印度巡捕为“阿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印度巡捕老是说“Isay”,听起来就像“阿三”,也有人认为阿三是“阿 Sir”的谐音,上每人当年和印度巡捕讲话就称其为“阿Sir”。另一种说法是,印度巡捕的地位低于西捕和华捕,列第三位,故称“阿三”。
图一:锡克警员
图二、三:当时的锡克警察
图四:1910年巡捕房警员查案照片中有印度籍警员
图五:锡克警察
图六:1908年公共租界内的印度巡查
图七:街头印度巡捕
图八:印度巡捕与英国巡捕
图九:清末时期1900年巡捕房的印度警察
图十:清末时期1900年衙门里的印度警察
图十一、十二:印度巡捕
图十三:1910年外滩英国领事馆的锡克警察
图十四:担任门卫的印度侨民
0
阅读:16
没脑子小姐
我妈是57年的她说小时候还是能看到红头阿三的在杨浦区的蜜蜂绒线厂
龙井茶
红头阿三
爽爽不会跑
《红头阿三》巡捕和门卫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