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本科到裸辞无业,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东京当废柴
2024-09-01 01:22:33
从意气风发的准精英,到裸辞无业的废柴,我只用了十年。在这十年,我历经了[四R]个阶段。
[一R] 意气风发期
工作的前五年,一心扑在工作上。
曾经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加班到凌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天黑前离开过公司。
在某一年的春节期间,一边看春晚,一边加班。
写过的PPT打印出来,可以铺满整层办公室。
但是并不觉得累,因为遇到了好团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每年都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最多一年加薪比例超过50%
对于下意识想成为社会意义上的“精英”的我,这几年的时间,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有不少怀疑工作意义的时刻。
比如开了两小时的会,依然没有任何进展的时候
比如被揪着一个小时,只为修改几个标点符号的时候
比如听各个部门开会互撕,努力把自己摘出去的时候
但是职场初期的新鲜感,以及下意识的自我感动的精神成为了我的原动力。
[二R] 探索期
之后的两三年,工作的无意义感越发明显。
加班到很晚,面对蓬头垢面、满脸班味的自己,却找不到让自己打起鸡血的理由。
最开始以为是对目前的工作产生了倦怠感,于是开始尝试换工作、换行业、换城市。
换来换去,并没有消除这种无意义感,只能靠短期的新鲜感打起一点鸡血。
越发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越会吹的人,越容易被注意。
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更多的人一起吹起这个泡沫,然而不论怎么吹,终究也只是个泡沫。
[三R] 摇摆期
不断地在“可能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和“找不到工作的意义”中徘徊。
“可能只是我当下的项目没有什么意义”
“可能只是我这个职位没有什么意义”
“可能只是我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意义”
“可能换个环境就好了”
在换到看起来很有意思的工作后,发现大部分的工作内容依然没变。
撕扯、开会、PPT
[四R] 怀疑期
开始怀疑自己下意识地成为社会意义上“精英”的这种预设。
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成为“精英”?
什么叫“精英”?
谁定义了“精英”?
谁可以定义“精英”?
谁可以定义我?
现在的我依然处于这个时期,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答案。
接下来怎么办?
我会继续思考自己的价值,并开始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欢迎有同感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探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