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生活在上海的“Shanghailander”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10-06 12:31:10
1893年上海开埠五十周年,寓沪多年的西方人,已经把自己当成上海居民,自称 Shanghailander,直译是“上海人”,而不愿意被中国人称为外国人。
当年有寓沪西人致信《新闻报》馆,认为自己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贡献甚大,不应该再被视为外国人: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人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之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现在明日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雉堞巍巍然,蔀屋密密然,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其繁多也,店铺如是其林立也,货物如是其云屯也,生意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我西人并不能携带回国,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则彼此交易,均沾利益而已。问如此大埠中华曾有几乎?要知万事总须从正面看。”信的落款是“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
这些寓沪的“Shanghailander”表达的对上海热爱之情并非矫情之语。1893年,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约四千七百人,其中英国人最多,近二千;葡萄牙人其次,六百多;美国人第三,三百多;其后是法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德国人,各二三百人不等;意大利、比利时、瑞士、荷兰、奥地利、挪威、丹麦、瑞典等国人,均不满百。这些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政治上有治外法权保护。从事鸦片、房地产、银行、洋货贸易,传教、办学、办报、行医,多有丰厚的收入,舒适的住宅,获得比在其母国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上海生活得如此舒适滋润,自然会感激开埠,拥护通商,热爱上海,自然希望永做如此快活的“上海人”。
图一:1893年外滩庆祝上海开埠50周年
图二:《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的中文日报
以下为1880年至1893年照片
图三:南京路
图四:外滩
图五:四马路
图六:汇丰银行
图七:法租界外滩
图八:洋泾浜边的公园
图九:菜市场
图十:棉纱厂
图十一:公董局
图十二:外滩公园
0
阅读:3
一只猪吧
第四图的外滩很有感觉。第五图,是不是长三堂子啊[doge]
同人阵
涨知识了
一川星斗
上海开埠期间外国人确实出了不少力、这是绝对认可的。但西人也从事鸦片生意、给上海带来不幸。开埠以来、使商业繁荣、彼此交易、双方共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