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大舅10周年忌辰,梦见了大舅再一次来大陆探亲,快分别时,离别依依,十分不舍,很难过,旋即醒来了。 想到战乱年代,大舅的背井离乡,在南方辗转大半年,最后跟着大江轮抵达了台湾,从此为海峡相隔,骨肉分离60余年。 这几天整理大舅的故事,收拾阁楼时,看到我们爷俩的通信,有一封信他专门给我解释了“背井离乡”的含义,背后的酸楚,又岂能一一道尽? “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源自元朝马致远《汉宫秋》的第三折,是剧中汉元帝送别王昭君时斥责大臣的话,“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大舅离乡甚久,深受思乡之苦,对这个成语另有几种解释: 他说在古代,井是行政区划,比村一级更小,八户为一井,八户人家围绕“井”字田居住,周围八块由农民分种,中间一块,由大家共种,作为公粮上交皇室,这叫“井田制”。 但到了荒年,耕农无法生存,更无法上交皇粮时,便不得不拖家带口,“背”离“井”的方向,外出逃荒,与“井”所借指的人口聚居的“家乡”渐行渐远。 大舅的另一个解释是,离开家乡,背起行囊时,为了承载更大的东西,也为了更省力,一般是井型木架绑着行李,背“井”,也就引申为即将出门,离开家乡的意思。 “井”和“井水”对于古代人,有着特殊的含义,古代人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担心水土不服,容易腹泻生病,那时条件艰苦,求医问药很难,就到当地的水井里面挖点淤泥晾干后包起来,去外地后放点淤泥在水里喝,就不容易生病(有点类似现在微生物调理身体之功用)。 还有一层意思是:异乡的井中,加入了家乡的井土,这个井也与家乡的井一样了,可以当做家乡的井,每当想家乡,这个井可以寄托相思。 上世纪80年代初,首批台湾老兵返回大陆后,都会带些家乡井台边的泥土,回台分享同乡,搅合在水杯里,一饮而尽,以慰思乡之苦。 i还有一种解释,“背”与“离”是同义词,都是离开的意思,并不是现代背东西的意思,“井”与“乡”都是同一个意思(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生存,就是家乡),即互文见义,背井=离乡,离乡=背井。 在70多年前,为了求学,为了躲避战火,大舅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随学校南下,另谋求生路时,怀着多少的不舍、痛苦和对未知未来的担忧,而一别几十年,音空信渺,骨肉分别之痛,又何以言说? 因此,对于背井离乡这个成语的本身,他的理解更深刻了。
昨天是大舅10周年忌辰,梦见了大舅再一次来大陆探亲,快分别时,离别依依,十分不舍
草根闲聊生活
2024-11-16 09:0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