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战争中在火线上必不可免地要杀死许多敌人以外,多杀了人,杀错了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推延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引导到革命遭受暂时的失败。这是因为多杀人必然要失去人民群众的同情,遭受很多人反对。
(毛泽东.《把打击面放在真正的封建剥削阶级范围内》.《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军事战争中,“杀死敌人”是必要的,关乎到战争的成败;但是,在平时,“多杀了人,杀错了人”,是坏事、并不是好事。
革命也因此会遭受失败,革命不是为了杀人,而且,人民群众因此不再支持革命,其他人也会反对革命政党。
“人命关天”,不可随随意意“杀人”;就像柬埔寨的波尔布特,胡乱杀人、杀人如同儿戏,最后失去政权,被人唾骂。
在一些电视剧中,演播古代的将军,“以杀树威”,谁违反了军纪,就毫不留情“杀掉”,因此树立自己的“权威”。其实“以杀树威”,有的时候未必起作用,很多时候起“反作用”,让士兵群众厌恶、仇恨,发自心里的“不拥护”。
假如一个人的“父亲”或“儿子”,被人错杀了,这个人难道会拥护“行凶者”?如此,何来的“树威”,“树仇”还差不多。
中国在建国初的“镇压反革命”中,杀了很多人;有的人确实是“反革命”,需要“镇压”,但是,还有一些是“错杀”、杀错了,影响很不好。
而且,一个人被冤杀了,他的家人、父母、子女,心里做何感想?肯定是极度的仇恨。
这样,“杀人、镇压”又有什么意义?“镇压反革命”是为了稳定政权,可是,如果因为“镇压”导致“政权不稳定”,这就是“适得其反”。
中国“镇压反革命”后,还有其它的各种“运动”,像地主、富农、中农、右派等等,那些人的子女、家属,很多被国外间谍组织发展成“间谍”。
毛泽东时期,建立各级“组织”、“民兵”等等,敌对势力很难渗透;但是,最后敌对势力还是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间谍网。因为当时打压打击“地富反坏右”,反华国家就把“地主富农中农”以及他们的子女、发展拉拢为在华间谍。
这样,“镇压”起了“反作用”,导致帝国主义的渗透。可想而知,那些人成了“间谍”后,当然就更加仇视、仇恨了,采取各种言行进行“反革命”活动。
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苏联的历史,就是一部“杀人史”,不停地杀人;先是杀“反对派”,接着又杀人民群众,后来连党内、政府、军队内部的人也杀,像“大清洗”。非但没有因“杀人”树立起“威信”,反而众叛亲离,被民众所抛弃。

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称呼为“威权国家”,虽然有“攻击、敌对、诋毁”的成分,但是,更多情况下,是社会主义国家确实经常“杀人”,所以,被那样攻击。如果没有杀人、镇压,就算诋毁为“威权”,那也算不了什么。
许多人的认知是,既然是“政府”,就是与民众是对立的、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谁如果“不服气”,就镇压、就“杀”。
这就是错误的认识,政府应该是社会的领导者、领导人、“舵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进前行。如果认为是“官民对立”,有一条严格的“分界线”、“城堡”,那么,就是“孤家寡人”,最终也不长久。
还有种观点是,政府“拉一派、压一派”,这些人是“自己人”、自己小圈子里的人,那些人是“敌对分子”、“反对派”,就进行打击镇压。
所有人,都是人,应该一视同仁,不区分亲疏远近,一样对待。更不能把个别人“杀掉”、“杀死”,这样做,表面上起一点作用;但是,实质上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