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

平南 2025-03-02 13:19:18

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1971年,李讷已年满30岁,尽管事业和学业一度顺利,她的婚姻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李讷的母亲,深知女儿年纪已大,急于为她安排婚事,时常催促她尽快找到合适的伴侣。她甚至请五七干校的领导们帮忙物色潜在的合适人选。 然而,李讷对婚姻的看法与母亲大相径庭。她更看重精神上的契合,认为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品性基础上,而非单纯的身份与外貌。她坚信,若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她宁可不结婚。但命运往往与人预期相反,李讷的爱情却悄然降临。 当时,李讷正在江西的“五七干校”进行基层劳动,母亲的婚姻催促依然没有动摇她的想法。干校的生活让她时常感到孤独,因为身边的人都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这种身份让她与他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没有人敢轻松接近她,大家对她敬而远之,害怕因此带来麻烦。李讷从小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她习惯了孤独,甚至与同学们相处时也会有距离感。 就在这样单调的日子里,李讷遇见了他——一个名叫徐小的年轻人。徐小是干校附近一家招待所的服务员,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开朗、阳光,充满活力。 徐小常常注意到李讷一个人独自走路,既不与人交谈,也显得格外寂寞。于是,他便主动上前搭话,两人偶尔在日常工作间隙聊聊,逐渐彼此熟络起来。 李讷的孤独终于被温暖的关怀所打破,徐小的幽默和真诚让她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日复一日,李讷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她决定向母亲和干校的领导宣布这段恋情,并表示愿意与他结婚。 李讷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惊,她立即得知了徐小的身份,并对这段感情表示强烈反对。李讷的母亲质疑,徐小虽有一颗善良的心,却缺乏足够的文化和背景支持。 他们之间的差异会使得婚后生活艰难,特别是精神上的沟通会变得极为困难。李讷听到这些话并未动摇,她坚定地表示,自己在乎的并非表面条件,而是两人是否能心灵契合。 尽管母亲坚持反对,毛主席却不同意干涉李讷的决定。毛主席从小就疼爱这个小女儿,无论在工作多么忙碌时,他总会抽时间陪伴李讷。李讷坚定的态度让毛主席心生宽慰,他决定了解一下徐小的为人。当他听到徐小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评价时,心中的疑虑随即消散。 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这段婚事。在毛主席的祝福下,李讷与徐小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毛主席还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婚后的李讷和徐小确实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婚姻中的矛盾逐渐显现。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文化背景的差距,李讷从小接受高等教育,知识面广,眼界开阔,而徐小虽然待人真诚,但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上与李讷差距巨大。 李讷喜欢独自静静读书,而徐小则性格活泼,常常外出,生活方式的不同令两人无法找到共同点。随着婚姻中的矛盾逐渐加深,李讷与小徐的关系开始疏远。最终,他们选择分居,并在不到一年后正式离婚。 随后,李讷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回到了北京,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刚生产完,身体还未完全恢复,李讷不得不返回工作岗位。 由于需要照顾孩子,她的请假频繁,导致收入减少,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作为单亲母亲,她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甚至到了几乎吃不上一顿正餐的地步。 就在此时,毛主席得知了李讷的困境,深感痛心。自从李讷与小徐离婚后,毛主席一直未能亲自探望过她。得知女儿的困境后,毛主席决定让张耀祠去北京看看李讷的情况。 当张耀祠向毛主席汇报李讷艰苦的生活时,毛主席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他回忆起当初轻易答应女儿的婚事,心中充满了后悔和自责。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生活如此艰难,于是他决定拿出自己的一笔钱帮助她度过难关。 毛主席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8000元,并指示张耀祠将这笔钱送给李讷。毛主席不仅关心李讷,还考虑到李敏的生活困难,也要求为她送去相同数额的钱。毛主席虽然平日里节俭,但对于两个女儿的关爱从未减弱。 参考资料:竞鸿,吴华编. 《毛泽东生平实录》 1998

0 阅读:5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