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与宅院66-张之洞晚年居所
幻灵四根柏
2025-03-12 15:10:07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他不满14岁县试第一名秀才,两年后乡试第一名中举,27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光绪三十三年,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军机大臣,在白米斜街居住。宣统元年在此府中去世。如今白米斜街7号、11号就是他晚年的居所。
据说该院落在乾隆时期就已存在,原是一富家花园。张之洞入住之前,湖北善后总局拨专款两万两白银,进行了彻底修缮,并新建二层观景楼,成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院。建成后的宅邸共四路建筑,中路是主院,四进院落;东路为花园。
张之洞去世后,张的后人并不常在此居住,院落逐渐破败。三十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冯友兰,从同乡北平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旭生那得知张家正在卖旧宅,就买下此院中路。重新修缮后,邀请徐旭升、常维均两家先搬过去住下。“七七事变”后,冯友兰一家也从清华搬到白米斜街,同来的还有冯的堂妹和妹夫哲学家张岱年。一年后,冯家随清华师生迁往西南联大。不久,在辅仁大学任教的李戏渔和翻译家李霁野夫妇搬入此院。
抗战胜利后,冯友兰一家从昆明回到白米斜街。他们还把闻一多的遗孀和孩子们接到此院居住。而张之洞宅院的其他院落,因张之洞之子张燕卿做过伪满官员,被划给国民党要员成为私邸。
建国后,冯友兰卖掉了白米斜街的房产,后来成为石油部机关宿舍。原张之洞宅院的祠堂部分,被围棋国手过惕生看上,开办了什刹海棋社,后棋社停办逐渐成为大杂院。张家花园曾做过石油部幼儿园,但随着幼儿园的迁出和居民的搬入,最终也沦为大杂院。
[星R]11号大门(图2、3):广亮大门,门对面为高大的砖墙影壁。
[星R]11号院内(4-8):一进院落保存尚好。二道门紧闭,里面应该是中路。西路大部分建筑都是后盖的瓦房,各家独立成院,已看不出当初的格局。
[星R]7号(图9、10):原花园部分,据说六七十年代还有假山、凉亭、石子路和花草树木,后被推平全部建成小平房,已看不出原貌。
[星R]7号后门(图11-18):原花园后半部,院内已如迷宫,只剩小过道,所幸观景楼尚在。住户说,此楼为绣楼,楼前原有戏台,楼后就是什刹海。现楼内窗棱、木栏杆、吊顶、楼梯等还好,漆面已无,呈现出原木本色。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