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福建富商王贤能于印尼溘然长逝,留下高达2亿的遗产,可其家人前往银行支

如梦菲记 2025-03-14 11:29:20

1987年,福建富商王贤能于印尼溘然长逝,留下高达2亿的遗产,可其家人前往银行支取时,竟被告知遗产仅余2万,这是怎么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贤能的故事一直是家族里的传奇,他从小随爷爷离开福建,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印尼,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在当地商界崭露头角,最终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1983年,他决定回国一趟,带着2000万美元来到了福州,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像他这样的大额资金存入国内银行无疑是轰动一时的事。   不到一年后,他又带着1000万美元回到中国,再次存入了银行,总存款高达3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福州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1987年,王贤能在印尼突然去世,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家族的平静,王贤能终身未婚,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按照惯例,王贤能的巨额财富应该由亲戚继承,而叶和全兄妹作为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自然而然地成了这笔财富的继承者。   满怀希望,叶和全和家人带着所有合法证明来到了银行,准备取出那笔财富,当他们站在银行柜台前,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让他们震惊得几乎不敢相信:账户上只剩下2万元。   那个数字和他们预期中的2亿元相差了整整一万倍,简直如同一场恶作剧,更令人困惑的是,银行拿出的存款证明复印件上,那些数字和印章都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确认存款的具体情况。   这一切让叶家人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他们无法理解,伯父当年明明存入了3000万美元,怎么会只剩下这么一小笔钱。   叶和全兄妹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请求银行提供王贤能存款时留下的原始单据,但银行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继承人身份证明。   这让本就心情复杂的叶家人更加失望,那时的中国银行系统并不完备,许多存款档案都以纸质存档,这些资料容易损坏,且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许多重要文件都没有妥善保存。   叶和全兄妹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银行无法提供存款单原件,而存款证明又模糊不清,无奈之下,叶和全决定走法律途径,他们将银行告上法庭,企图通过司法程序弄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法院的审理中,银行依然没有提供原始存款单,只有那份模糊不清的复印件,更让人费解的是,法院居然认为这份复印件足够有效,做出了有利于银行的判决。   叶家人感到无比失望,他们认为银行不仅没有提供有效证据,反而利用法律的漏洞来逃避责任。   这场遗产争夺战进一步复杂化,因为王贤能是印尼国籍,按照国际法规定,这类遗产纠纷应该适用印尼的法律。   这意味着,叶和全兄妹要确认自己是合法继承人,必须先到印尼法院提起诉讼,经过大使馆认证后,才能回到中国法院重新获得诉讼资格。   更为复杂的是,王贤能虽然没有遗嘱,但根据法律,遗产继承权应该由其母亲继承,而王贤能的母亲也曾在福州市公证处公证,明确将财产留给了叶和全等人。   但法院却认为,这份公证书存在适用法律错误的问题,无法完全确认叶家人的继承权。   这一系列的法律和程序上的障碍让叶和全兄妹的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最初,他们满怀希望,认为只要经过法庭审理,就能揭开这笔遗产的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希望逐渐破灭,案件的审理拖延了近30年,期间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耗尽了大部分的积蓄。   最终,他们所能得到的结果只是法院的一个模糊判决,银行依然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案件也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叶和全兄妹已经年事已高,数十年的法律斗争让他们精疲力尽,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尽管最终的结局让他们痛心,但他们仍然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相或许会浮出水面。   这场纷争不仅仅是为了追回那笔失踪的财富,更是为了继承权和家族的荣誉而进行的长时间斗争。   这个案件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如今社会法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曾经发生过的这些事情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银行在管理存款时的粗心大意,法院在审理案件时的种种不公,都让这场争斗充满了疑点和难解的谜团,或许,真相永远无法揭晓,但这个案件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却永远不会消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台海网2016年5月27日《揭秘一场遗产继承风波3000万美元变3000美元》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