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6年9月8日,毛主席病危,他吃力地握笔写下“三”,又敲了3下床头,陪护人员猜了半天,终于猜对了,主席笑了,他们却哭了。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6.9细微之处见伟大 ) 1976年9月7日深夜,中南海安静极了,气氛十分凝重,病重的毛泽东躺在床上,艰难地用颤抖的手指在被子上写了一个数字“三”,接着又用手叩击了床头三下,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周围的人都摸不着头脑,感到十分费解,这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又在惦记着什么呢,这个神秘的“三”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 答案的揭晓,或许比我们预料的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经过理发师周福明的指点,谜底浮出水面,是当时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他的存在,与中日关系,甚至整个亚洲的政治局势都紧密相连。 毛泽东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这种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实际上,党史资料显示,除了关注日本首相三木武夫,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思考中苏两国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包括唐山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 让我们回到1940年,看看陈嘉庚先生始终保持的朴素作风,那时候,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到国内考察,国民党统治区的奢华和腐败让他感到失望,但到了延安,他却发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简朴的窑洞,粗糙的饭食,还有努力奋斗的党政军民,这一切都强烈地触动了他的内心,因此,陈嘉庚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未来在于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反感铺张浪费的行为,总是强调要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一件打满补丁的睡衣穿了整整二十年,工作人员想给他更换新的,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毛泽东认为,艰苦朴素不仅仅是物资匮乏时不得已的选择,更是一种在生活条件好的时候仍然要坚持的自我约束和精神境界,这不仅是生活的态度,更是关系到国家建设的重要作风。 毛泽东在廉洁自律上也是榜样,他经常说,国家不需要他个人来浪费,外国领导人送的礼物,他都全部交给国家,收到老百姓寄来的苹果,他也坚持付钱,就算去外地考察工作,他也自带生活用品,尽量不给地方增加额外的负担。 即便是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享用茶水时,他也始终坚持自己掏钱,支付相应的费用,他拒绝利用职务之便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茶水费,也坚持自己承担,这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处事原则。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说吃饭可以一天不吃,睡觉可以一天不睡,书却不能一天不读,从年轻时拿出大部分军饷买书报,到晚年卧病在床还坚持看书,都能看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看重,1976年9月8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阅读了将近三个小时,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身为领导,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家人也一样,他从不利用职权给亲戚朋友安排工作,坚持他们要凭本事吃饭,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发展机会,就连自己的女儿李讷,他也要求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坐公交车上下学,不允许搞特殊待遇,享受任何优待,他希望子女能够自立自强,融入群众,而不是依靠他的地位来获得便利。 即使生病卧床,毛泽东依然心系国际局势,几十年如一日,他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毛泽东通过他的所作所为,生动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真实面貌。 他毕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把奋斗当成乐趣,把奉献视为光荣,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用自己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丰富了“共产党人”这四个字的意义,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他的行为成为了后来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他的精神将继续传承下去,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他一直都在,从未真正离去,他的精神与功绩深深铭刻在人民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忘,在新时代,如何将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太阳]1976年9月8日,毛主席病危,他吃力地握笔写下“三”,又敲了3下床头,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4-30 13:37:52
0
阅读:76
王子华
人民领袖爱人民[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