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9年12月,国军军长鲁崇义劝说参谋长何沧浪起义。 (信息来源:百度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5-03 08:00:27

[太阳]1949年12月,国军军长鲁崇义劝说参谋长何沧浪起义。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国民党兵团) 97岁,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令人惊叹的年龄,更何况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国民党三十军军长鲁崇义,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无数重大事件,最终能够以如此高龄平静去世,不得不让人感慨命运的捉摸不定。 然而,如果将他的个人经历与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大环境联系起来看,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某种历史的逻辑。鲁崇义的“幸运”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在时代的大潮中,他如何能够多次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或者说,他的“生存之道”又是什么? 要弄清楚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回顾鲁崇义年轻时的经历,西北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军队,鲁崇义的军旅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西北军内部有很多不同的派别,思想也很复杂,但鲁崇义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他跟随孙连仲,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升迁,1931年的宁都起义,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面对同事们的反叛,他决定留下来,坚定地支持孙连仲,这既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政治形势的变化,他这次站队的举动赢得了孙连仲的充分信任,为他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948年的太原战役对鲁崇义而言,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关键的节点,面对蒋介石从空中发来的作战指令,鲁崇义声称自己得了重病,婉拒了指挥,聪明地躲开了这场注定失败的战役,接替他负责三十军指挥的是黄樵松,黄樵松将军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想在太原发动起义,但不幸的是,计划被人泄露,最终英勇牺牲,鲁崇义的做法与黄樵松的爱国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鲁崇义的明哲保身和黄樵松的理想主义,恰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太原失守,三十军全军覆没,这让鲁崇义感到惋惜的同时,又暗自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他的复杂心境,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胡宗南为了稳住鲁崇义,重新组建了第三十军,但是,这支重新组建的军队也无法挽救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的局面,1949年夏天,鲁崇义借口回家探亲,悄悄地与他的姐夫李炘秘密会面,两人商议起义的事情,起义的计划开始酝酿。 回到部队,鲁崇义悄悄地更换了一些重要职位的人员,暗中和潜伏在暗处的共产党取得了联系,开始策划起义的具体事宜,积极为推翻旧政权做准备,解放军不断推进,李振兵团进入四川境内,李振主动与鲁崇义联络,商议一同起义事宜,鲁崇义表示赞同,但提出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要求,起义公开声明中,不使用他的名字。 鲁崇义最终选择加入起义,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想保护身在台湾的母亲,二是想在新政权下捞取政治资本,不管真实动机如何,他最终还是赶上了起义的最后机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优待。

0 阅读:37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