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断想_闲游前郭王爷府 关于前郭王爷府给我的记忆,可以追溯到6

马金萍爱文学 2025-05-01 21:04:42

茶余断想_闲游前郭王爷府 关于前郭王爷府给我的记忆,可以追溯到60年前的1966年。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所有人都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举旗造反。因为伟大领袖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那时,我还是一个乳毛未退的中学生,在全民都陷入到一种疯狂的氛围中的时候,我一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哪能经受得住这种“革命”的忽悠,于是,也和所有同学一样,被卷入到了那场红色的风暴之中。先是不花钱坐火车去北京串联。从北京回来之后,总觉得不过瘾,这时候党中央又号召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提倡徒步串联。于是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便组成了一个长征队,于1966年的12月份,从老家扶余出发,走过冰冻的松花江,经前郭旗徒步往井冈山进发。我们当天住宿的第一站,就是前郭旗的王府。当然,井冈山没有去成,当我们走到吉林市的时候,中央就发出通知,不允许再以任何形式进行串联了。革命圣地是去不成了,但前郭的王爷府却给了我深深的记忆。 那时候年少无知,也不知道这王爷府是干啥的,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王府只是一片覆盖着冰雪的荒凉原野。零零散散的几家住户,全都是那种糊着窗户纸的破烂土房。没有电灯,整个村庄黑糊糊一片,只有星星点点的油灯和蜡烛的光亮,证明着这里还住着人家。这就是王府给我最初的记忆。 后来年岁渐长,我这才对和我的家乡一江之隔的王府有了些微了解。说起来,这个王府可确实不简单,据当地百姓传说和史书上的记载,从旗祖扎萨克辅国公固穆起,一直到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不勒止,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长达300余年的时间是里,这里一直是世袭的王公府邸。到了清朝末年,这里还成了科尔沁草原部落的政治文化中心。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终于走进了这幢神秘王府的院落,整座院落空荡荡的,甚至连一只鸟儿都没有。关于这座王府的一切痕迹,似乎都被岁月的尘垢给掩埋掉了。如果打开地图,你就会发现,这幢王府坐落在第二松花江下游的左岸,王府前面是一马平川的沃野良田,西面则是蜿蜒起伏的丘陵,而东面是一片苍翠繁茂的树林。树林东面两公里处,第二松花江从东南向西北缓缓流去。在王府的后山,有一处奇异的自然景观——由雨水冲刷而成的沙雕(民间俗称“假北京”,据说和北京城很相似,但我却没有看出来)。传说是5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山峰裂痕。经多年风雕雨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塑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北奇观。 这幢王府是末代王爷齐默特色木不勒的官邸,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大庄园。它是结构严谨的宫殿式建筑群,始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457丈,围墙边长105丈,高1.55丈,四角及西墙正中均设有炮台。府院辟有南门和东门,南门为正门,东门为侧门。正门宽1.6丈,高9.6尺,侧门宽1.3丈,高9.6尺。两门均为木制,朱红涂漆,铁叶镶边,金钉密布,貔貅衔环,不但装饰华丽,而且坚实牢固。门楼飞檐凌空,双龙滚脊,铁马刀铃,典雅庄严。门前,长条青石砌成台阶,两侧石狮雄踞。正中,一道影壁横贯东西,长3丈有余,砖石结构。影壁前后各悬一匾,前书“接福”,后书“迎祥”。影壁后,大门前,并列4棵旗杆,旗杆根部直径1.8尺,高3丈余,条磨铜饰顶,光华耀眼;两侧各有6根栓马桩。这一切现在早都都不复存在了。解放初期,政府为了安置那些在国共内战和抗美援朝战斗中退役的解放军战士,这里便成了原种场,专门安置那些退役军人。王公贵戚们肯定是都被新政权给专政了。土地也都收归国有,分给了原种场,王府大院渐渐就荒弃了,据原种场的一个工人说,他们当初进来的时候,连窗户扇子都被当地的百姓给拆毁拿回家当烧柴去了。现在的王府遗址,只剩下两座王公贵戚庭院还算是保存完好。一座是七大爷府,即齐默特色木不勒亲王的七叔的府宅;另一座是祥大爷府,也就是齐默特色木不勒亲王的伯父的府宅。这两个院落均是典型的仿北京四合院格局,一律砖瓦结构,建筑工艺至为精湛,只是规模与气势都无法与王府相比。 ​ 历史的河道上所遗弃的砂石和碎屑,虽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但仍可以窥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某些精彩的情节。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没有历史的镜照,我们就不可能看到时代兴衰的裂痕。王府的存在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一种记忆。现在,记忆已残缺不全,历史是不是就可以任由胜利者们随便改写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