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因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却说:不许去。
许光达17岁那年,即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大将”军衔。
可以说,许光达严于律己,少年也品学兼优。
1935年,许光达在苏联学习时期,同志马仲英送给许光达7两多黄金作为其回国的路费,但是许光达没有接受,并将全部黄金上缴共产国际转交中国救济会。
1955年,中国首次授衔时,许光达原本应授予上将军衔,后来许光达向贺龙将军和中央军委毛主席写信,要求下降自己的军衔为大将,言辞恳切。最终,许光达获得批准,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将。
名将的后人也不平庸,许光达一生只有一个孩子,起名许延滨。对于孩子的教育,许光达一刻也不曾放松,严格要求孩子不准公布自己的身份,教育许延滨低调行事。
一直以来,许延滨学习成绩很是优秀,学校有意推荐许延滨出国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学校在翻查许延滨的档案时才发现,所有需要家长签字的地方,只有许延滨母亲的名字,一直没有其父亲的签名。
当时,孩子留学是需要父母双方的签字的,所以学校老师便计划到许延滨同学家中家访,以便了解学生的情况。
1959年7月,北京101中学的几位老师结伴到许延滨学生家中家访,他们没想到见到的是令人瞩目和敬佩的开国将帅许光达。
当日早晨,许光达和妻子邹靖华早早起床,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洒扫庭除,因为今天独子许延滨的老师要到家里来,在许光达开来这是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热情款待。
许光达对人民教师是很敬重的,多次赞扬人民教师,并提出单纯的行政级别并不能概括表达老师的伟大。
从求学精历看,许光达先后就读名校长沙师范学院、黄埔五期炮科,后期成为我国的装甲兵之父,妥妥的学霸级别了。作为学霸的许光达对知识的渴求一直不曾松懈,也很敬重知识分子。
因为,许光达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甚至国运。
许光达对孩子教育曾经约法三章,所以直到家访时候老师才知道品学兼优的许延滨竟然是大将许光达的孩子!很是惊讶
一番寒暄之后,老师讲出了此次家访的目的,学校希望品学兼优的许延滨能够到苏联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可以更好的报效国家。
当是,对于学校的这个建议,许光达却拒绝了。对老师说:我觉得,许延滨出国这件事,还是算了吧。
在老师看来,推荐许延滨出国深造,于公于私都是最好的选择。于公国家刚刚建立,缺少优秀的科技人才,急需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可以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
往小了说这是对许延滨个人最大的肯定,往大了说这是在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关乎国家发展大计。
作为国家装甲兵部队司令员,装甲兵学院的院长的许光达,也是知识型的国家干部,为什么却拒绝了呢?
许光达的原因却是很充分:
“觉得许延滨作为干部子弟,如果出国留学,组织上一定会对其多有照顾,这对其他学生来说不公平。
101中学还有很多其他的工农兵子弟,优秀的学生,他们相比于许延滨更需要这个学习深造的机会。”
的确,这两个理由不可说不充分。许延滨是国家高干子弟,在当时的环境下,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高干子弟的背景,许延滨确比其他寒门学子基础高。
即使许光达一再要求孩子不搞特权,不受照顾,靠自己,但是也或多或少受到照顾。在当时全国拥军的热潮中,没办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光达不忍心占用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机会。作为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子弟兵将领,许光达比任何人都能理解寒门之家出人头地的艰难。
同时,许光达也知道。寒门走出的学子,更具备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在许光达看来,这种奋斗精神最为可贵。对于这样的人才培养优先级应该在自己的孩子之上。
最后,老师也表示理解了作为父亲,更作为国家第一批开国将领的考虑。此次家访以许延滨不接受出国留学的机会而结束。
1964年,许延滨按照正常的学子入学,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