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靖宇的上下级和最亲近的人,最终成为叛徒? 1940年2月23日,东北冰天雪地,濛江县三道崴子林中,一场历史悲剧正在上演。杨靖宇将军,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靠着吃草根、树皮和棉絮,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坚持了五天五夜。 连日本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看到这一幕也不由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 杨靖宇的悲壮牺牲,与他身边的四重背叛密不可分。 第二个叛徒张秀峰,更令人心痛。这个军部警卫排长,原是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杨靖宇亲自抚养成人。1940年2月,他带着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 第三个叛徒张奚若,曾是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叛变后却成为杨靖宇的刽子手,按照日本人的命令射杀了自己的长官。 第四个叛徒赵廷喜,是蒙江县保安村的村民。杨靖宇遇到他时,已经饿了好几天,一只棉鞋也跑丢了,恳求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赵廷喜答应后却直接告发了杨靖宇的行踪。 更讽刺的是,赵廷喜看到杨靖宇的困境,还劝他投降:"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此时的杨靖宇沉默片刻,随后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在中国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杨靖宇和他的抗联战士们并非孤军奋战的意义仅仅在于抵抗侵略者。从地理位置来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活动的南满游击区恰好位于伪满洲国的心脏地带。这片区域由沈阳、长春、丹东、图们四座城市组成的四边形中央,对日军而言有着无比重要的战略价值。 这片区域向南可切断沈阳与丹东之间的安奉铁路,向北则能阻断长春到图们的京图线。杨靖宇的部队就像一根钉子,钉在日本本土与关东军之间的咽喉要道上。如果能坚持到大反攻时刻,这支部队完全有可能成为切割日本关东军退路的关键棋子。 日军文献中评价这支部队战斗力能达到"一骑破千"。在杨靖宇的指挥下,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活跃在日军心脏地带,被日军称为"东边道之癌"。据日方记载,从1939年到1940年对杨靖宇的追击作战,消耗了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杨靖宇身边的部队最多时不过800人。 东北抗联的处境异常艰难。杨靖宇自己创作的歌词:"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真实反映了抗联将士们在林海雪原的生活。东北冬季的严寒,常年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更不用说食物、弹药补给的困难。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了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奢望。 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日伪军还专门设立"长岛工作班",由长岛玉次郎负责,专门针对抗联进行搜集情报、策反和暗杀。投诚的抗联成员胡国臣和安光勋作为内奸,向日军献计抓住了程斌的家人,利用亲情进行策反。 在1938年前后,东北抗联出现"叛逃"高潮。先是1军军需部长胡国臣,后是政治部主任安光勋,接着是3军10师师长高世魁、8军1师师长秦秀全等多位高级将领先后投敌。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抗联的战斗力,更严重打击了战士们的士气。 程斌的投敌后果是灾难性的。抗联第一路军组建时有2个军6个师,而这些高级将领几乎全部牺牲: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牺牲时35岁,副总司令王德泰牺牲时29岁;第2师师长曹国安牺牲时36岁,继任师长曹亚范牺牲时29岁;3师师长王仁斋牺牲时31岁;5师师长史忠恒牺牲时30岁,继任师长陈翰章牺牲时27岁。
为什么杨靖宇的上下级和最亲近的人,最终成为叛徒? 1940年2月23日,东北冰天
闻史忆今阁
2025-05-05 01:1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