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对毛主席是无限崇拜,比如1949年,他作为文学艺术大会的主席,见到毛主席的

安卉的 2025-05-05 11:41:44

郭沫若对毛主席是无限崇拜,比如1949年,他作为文学艺术大会的主席,见到毛主席的时候,慌张的鞠躬前迎,很多人都说,这失去了一个文人应有的风骨。其实,这个问题真不能怪郭沫若,要怪只能怪毛主席太伟大了,让人不能不崇拜。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窗外的梧桐叶在北风中簌簌作响,郭沫若握着钢笔的手指微微发颤,他盯着那团墨迹,忽然想起18天前在民族文化宫观剧时的场景: 当孙悟空第三次举起金箍棒时,他分明看见白骨精的面具下映出某些更幽深的国际风云。 那夜伏案疾书时,台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恍若与二十年前在东京寓所奋笔疾书的身影重叠。 1943年的《甲申三百年祭》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金箍棒? 只是这次,他要将对时局的忧思封存在七言律诗的平仄里,当《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脱稿时,晨光已染白窗棂,他未曾料想这首即兴之作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十一月的杭州西子湖畔,毛泽东在行吟阁前驻足,泛黄的诗笺上"僧是愚氓犹可训"的墨痕未干,主席的眉峰微微挑起。 郭沫若永远不会知道,当那首和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版时,编辑部曾为"金猴奋起千钧棒"的意象是否过于直白争论整夜。 他更不会想到,这首政治韵味浓厚的作品会被主席亲笔圈点,要求全党传阅学习。 消息传到北京时,郭沫若正在史家胡同的宅院里修剪盆栽,剪刀悬在半空,剪落的石榴枝"啪嗒"坠地。 秘书的话像春雷在耳畔炸响:您的诗作,主席不仅和了韵,还批示各级党委组织讨论...... 后半句消散在喉头,他只觉得胸腔里涌起暖流,恍惚间又看见1949年文代会那天翻涌的人潮。 那天,当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礼堂门口,上千名代表同时起立的声响震得吊灯摇晃。 他躬身行礼的瞬间,西装下摆扫过满地阳光,鞠躬的弧度里藏着二十年流亡日本的屈辱记忆。 世人只见九十度的谦卑,却不知这具躬身承载着多少历史重量——对独裁者他敢拍案而起,对人民领袖的敬意自然如江河归海。 此刻,面对主席的肯定,某种复杂的情绪在郭沫若心头翻涌,作为文人,他珍视风骨如生命;作为革命者,他敬仰真正的人民领袖。 这两种身份在胸腔里撕扯,却意外达成和解,他想起臧克家曾经就说过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毛主席,是真爱啊! 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则是知识分子最清醒的抉择,深夜的书房里,郭沫若反复摩挲着《毛主席诗词》的清样。 主席将神话寓言升华为国际共运的史诗,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让他既感佩又自省,作为诗人,他何尝不渴望拥有这般吞吐山河的气魄? 但更令他震撼的是,主席竟能从他的诗作中读出更深广的寓意,这种知音之遇,远比任何赞誉都珍贵。 烛火将诗稿的影子投在墙上,世人谓他谄媚,却不知这敬意里,有对真理的渴求,对光明的向往。 他想起1927年南昌起义时的枪声,想起流亡日本时在异国报刊上追寻中国革命消息的焦灼,终于懂得: 真正的崇敬从不是盲从,而是当历史航船找到正确航向时,文人用笔墨献上的礼赞。 窗外的雪纷纷扬扬,郭沫若披衣而立,主席的和诗在案头散发墨香,他忽然明白,那些关于"文人尊严"的争论是多么浅薄。 当历史选择了一位真正以人民为念的领袖,知识分子的鞠躬不是屈膝,而是将脊梁弯成桥梁,让更多人看见真理的曙光。 这种敬意里,有对过往的清算,对当下的珍视,更有对未来的期许,雪落无声,却将历史层层覆盖。 郭沫若知道,后世或许仍会评说这个躬身的意义,但此刻他更愿意相信: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有些敬意注定要突破文人的矜持,化作推动时代巨轮的浪花。 就像他诗中的孙悟空,纵使被误解为莽撞,依然要执着地挥动金箍棒,扫清一切魑魅魍魉。

0 阅读:97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