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上甘岭战役中,17岁女兵蒋振娟目睹志愿军被美军炮击的惨状后,心理彻底崩溃,从此待在精神病院,再也没出来。 信源:追寻被遗忘的志愿军战士——新华网 蒋振娟,时年17岁,是志愿军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她来自江苏南部的一个水乡小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她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自小教育她要报国为民。1951年,她瞒着母亲报名参军,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踏上朝鲜战场。 那时的她,还只是一个穿着粗布军装、扎着两根小辫子的少女,脸上总挂着羞涩的笑。 她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的一家前线野战医院,地点距离上甘岭不过五公里。 每天,她的任务是为从火线上抬下来的伤员洗伤口、换纱布、注射止痛针,有时还要用稚嫩的双手从断肢的残骸中剔除弹片。 起初,她还带着一丝“帮助英雄们治病”的骄傲,可真正见到上甘岭的惨状后,她很快意识到,这不是书上写的战争,而是人间地狱。 战斗最激烈的十几天,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伤员送进医院,有人失去了双腿,有人眼睛被炸瞎,有人肠子流了一地还在呼喊“妈妈”。 有一晚,前线送来一位年仅19岁的通信兵,半边身子被烧得焦黑,气若游丝,却还紧紧握着一张纸条——上面是敌军火力坐标。 蒋振娟含着泪将纸条递给了部队指挥员,那名战士却没挺到天亮。 更糟糕的是,美军每日用重炮和凝固汽油弹轰炸志愿军阵地,连野战医院也常遭到波及。 10月30日凌晨,一枚炮弹落在医院附近的弹药库,引发剧烈爆炸。一时间烈火冲天,空气中弥漫着焦臭味与血腥气。 蒋振娟亲眼看着刚刚还在跟她说话的战士被炸得粉身碎骨,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记录。 她拼命冲进火场救人,直到拖出第七个伤员时,一个孩子模样的炊事兵在她怀里断了气。他死前只说了三个字:“我疼啊……” 那一刻,她的精神像被一根无形的弦狠狠扯断。 从那天起,蒋振娟开始失眠、呕吐,看到血就发抖,听见炮声录音就会惊叫。 很快,她开始出现幻觉:有时会对着空床铺递止痛针;有时在深夜惊醒,嚎叫着“别炸了!”医生诊断为严重战时创伤后应激障碍,部队决定将她送往东北抚顺的一家军属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可她的病情并未好转。她常常整夜盯着窗外发呆,嘴里喃喃地重复着“快救人……快救人……” 她拒绝与外界接触,不吃饭,不说话,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她仿佛被永远困在了那个血与火的夜晚,困在了上甘岭的鬼哭神嚎之中。 战争结束后,部队多次尝试安排她回乡,但每当踏出院门,她便歇斯底里地尖叫,要“回阵地”。 她的家人曾几次赶来看望她,可她始终认不出母亲的脸。那个曾经羞涩、温柔的小姑娘,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五十八年。 她的病房贴着一张旧报纸的剪影,上面印着上甘岭的烈士英名录。她最常站在那张纸前默默地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医生说,那是她记忆里最后一块不曾破碎的地方。 2009年秋天,75岁的蒋振娟在医院的一间老病房里悄然离世。 那天清晨,照护她多年的护士在床头发现她安详地躺着,双手交握在胸前,嘴角有一丝近乎解脱的微笑。她的身边放着一枚锈迹斑斑的军章,是她十七岁那年胸前的荣誉。 她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她的一生都被困在了1951年的那场战役里。 后来,一位曾参与照料她的护士写道: “战争结束了,可对她来说,战争从未结束。” 上甘岭留下的不只是英雄的名字,也留下了像蒋振娟这样的沉默牺牲者。
1951年在上甘岭战役中,17岁女兵蒋振娟目睹志愿军被美军炮击的惨状后,心理彻底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5-06 10:3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