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天,延安的一顿普通晚饭,毛泽东看见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开口就问:“你

安卉的 2025-05-06 17:50:06

1942年秋天,延安的一顿普通晚饭,毛泽东看见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开口就问:“你喜欢读什么书?”男孩抬头,说:“《三国演义》。”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2019年7月的北京,蝉鸣声里裹着盛夏的暑气,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人群手持白菊静默伫立,他们送别的不仅是一位老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李鹏同志的离去,像一本厚重的史书缓缓合上,扉页上还留着延安窑洞的煤油灯影,末章却已写到三峡大坝的滔滔江水。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1942年的延安,十岁的李鹏捧着《三国演义》坐在土坡上,布鞋前襟沾着枣泥。 当毛泽东蹲在他面前问"娃娃喜欢谁"时,这个烈士遗孤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不是关云长,不是诸葛亮,而是"乱世之奸雄"曹操。 小远芃(那时他还叫李远芃)掰着指头数:官渡胜了不骄傲,烧信件收人心,这才是做大事的,窑洞里的煤油灯跳了跳,映着毛泽东惊喜的眼神。 现今看来,这个早慧的孩子或许不懂,他的人生轨迹已在这段对话中悄然定型,他的父亲,在三年前的上海定格。 当时,法租界公寓里还回荡着父亲李硕勋的脚步声,1931年那个血色黎明,这位28岁的省委书记被叛徒出卖,在海口东较场留下最后的怒吼。 当三岁的李鹏在母亲赵君陶怀里哭找爸爸时,怎会想到父亲用生命点燃的革命火种,早已融进自己的血脉。 1938年,当战火烧到长江头,赵君陶带着孩子们辗转重庆,在育才学校漏雨的教室里,小远芃的课本下压着父亲用过的派克钢笔,笔帽缺口处还沾着海南岛的硝烟。 1948年的莫斯科河泛着冰碴,20岁的留苏学生会主席站在红场列宁墓前,他摸着怀里发黄的《三国演义》,扉页上舅舅赵世炎用钢笔写的"为中华崛起"已模糊不清。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这个来自延安的年轻人像海绵般吸收着知识,却在笔记本里夹着从《真理报》剪下的新中国消息。 当同学们在克里姆林宫前合影时,他独自跑到高尔基公园,用俄语在桦树皮上写:我要把伏尔加河的电送到黄河边。 1955年的丰满发电厂,27岁的副厂长李鹏正踩着齐膝深的积水检查机组,他的帆布工装沾满油污,安全帽下是张被东北寒风雕刻的脸。 谁能想到这个和工人抢着下隧道的年轻人,是烈士之后? 当技术员劝他"李工歇歇"时,他晃了晃磨破的劳保手套:我爹在海南流血,我在这流汗,不亏。 深夜的办公室里,他对着苏联专家留下的图纸苦思,台灯把《三国演义》的影子投在三峡地形图上,恍如历史与未来的重叠。 1980年的紫光阁,52岁的李鹏在电力规划图前踱步,作为新任副总理,他力排众议推动"电力先行"战略。 没想到,却在三峡工程论证会上遭遇激烈反对,甚至有老干部拍桌子:搞核电是步子太大! 其实他都能理解,于是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好像倒映着父亲留下的怀表:当年在延安,毛主席说搞革命要像曹操烧信,看准方向就要放手干。 1994年,当第一罐混凝土注入三峡大坝基座时,他站在江心轮渡上,江风掀起银发,仿佛又看见延安窑洞里那盏跳动的煤油灯。 从宝塔山到白帝城,从《三国演义》到核电蓝图,李鹏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政治高手"的当代注解。 他走后,人们在他案头发现两样珍物:一本翻烂的《毛泽东选集》,扉页夹着泛黄的桦树皮;一本1942年版的《三国演义》,书页间还留着延安的煤灰。 这两样物件,恰似他人生的注脚——既承继着革命先辈的星火,又眺望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