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要说黄旭华的故事,得先从他的出身讲起。他1926年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他脑子特别灵光,特别爱读书。1945年,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那会儿正赶上国家动荡,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想为国家做点啥。毕业后,他投身新中国建设,1958年被选中加入核潜艇研制团队。从那时候起,他的生活就彻底变了样。 核潜艇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个超级机密项目。黄旭华接到任务后,直接跟家里断了联系,连名字都不敢告诉别人。为了保密,他甚至连父亲去世的消息都是三个月后才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技术落后,啥都得从头摸索。他和团队硬是靠着算盘、图纸和一堆书,把核潜艇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黄旭华的名字却依然藏在幕后。他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黄旭华的贡献牛得不得了,但背后付出的代价也真不小。三十年啊,他没回过家,没跟家人好好说过话,连母亲生病他都没法回去看一眼。那时候通信不方便,他只能偶尔通过组织捎个信回去报平安。家里人只知道他在干大事,但具体干啥,谁也不知道。母亲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可他连尽孝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分离对黄旭华来说,心里肯定不好受。他后来回忆过,说自己最愧疚的就是对家人,尤其是母亲。三十年的空白,不是几句话就能填上的。他心里明白,国家需要他,但作为儿子,他亏欠太多。这份愧疚,一直压在他心底,直到1988年那次回乡。 1988年,对黄旭华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那一年,他在南海参与了核潜艇的深潜试验,任务完成后,他终于有了几天空闲时间。他决定回趟家,看看95岁的老母亲。三十年没回过家,他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母亲还健在,但年纪太大,身体已经很虚弱了。 回到广东汕尾那个小渔村,黄旭华站在老屋前,敲开了那扇熟悉的木门。母亲见到他,先是愣住了,然后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眼里满是泪水,却一句话也没说。三十年的分离,母亲早就习惯了没有儿子的日子,突然见到他回来,反而不知道该说啥了。黄旭华心里也五味杂陈,他跪在母亲面前,低头说了几句抱歉的话。母亲只是伸出手摸了摸他的脸,泪水止不住地流。 这次探望时间很短,没几天他就得赶回去继续工作。临走时,母亲站在门口看着他离开,眼里满是不舍,但还是没多说啥。黄旭华心里清楚,这次回乡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了。果不其然,没过几年,母亲就去世了,他却因为任务在身,连葬礼都没能参加。 黄旭华的故事,不光是回乡探母那一幕,更是他一辈子为国家付出的缩影。他带领团队搞出的核潜艇,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可不是小事,那时候国际形势紧张,海上安全靠的就是硬实力。有了核潜艇,中国在国防上才算站稳了脚跟。 他这辈子没啥个人享受,连个像样的假期都没有。退休后,他还是闲不下来,经常跑去给年轻人讲课,分享经验。他的精神感染了好多人,尤其是那些搞科研的后辈。他常说,国家强才是真强,个人的得失算不了啥。这话听着简单,但做起来真没几个人能像他这样豁得出去。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混沌于浮云
2025-05-06 20:2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