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贵州桐梓县一个山洞里,地质学家在勘测地形时发现两台还在运转的发电机,检查后确认,这些设备是1942年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已经运行超过60年! 这个发现之所以让人感到惊讶,不只因为发电机用了这么久,还因为它们背后藏着抗战时期的故事。 1942年,抗日战争打到关键时候,中国后方急需电力来支持工厂生产武器供应前线,沿海港口被日军封锁,大型设备没法从海路运进来,国内当时也没技术造这种发电机,只能从美国买,可运输是个大问题,最后中美决定用驼峰航线把设备空运到中国。 驼峰航线从印度开始,经过缅甸,飞到中国西南,这条路线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山高谷深,天气变化大,飞机经常因为地形或天气出事,日军战机还可能半路拦截。 尽管这样,美国飞行员直接接下任务,驾驶运输机把100多吨的发电机运到贵州桐梓,中美团队一起努力,总算把设备安全送到天门河水电厂。 天门河水电厂从1941年开始修建,当时抗战吃紧,后方需要电力支持兵工厂,41兵工厂是造武器的主要地方,特别需要稳定的电,所以,国内好几家企业主动参与建设,虽然赚不了多少利润,但为了抗战都愿意出力。 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陈祖东负责这个项目,他找来校友和专家,还联系了海外的朋友帮忙,靠着大家的努力,水电厂一步步建起来。 发电机装好后,水电厂开始发电,每天的电力能让兵工厂生产差不多300支枪和其他装备,给前线送去不少支持,两台发电机运行很稳定,几乎没出过大问题,一直在背后默默出力。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想炸毁水电厂,破坏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工人们知道后非常气愤,想方设法拖时间,阻止破坏计划,桐梓解放后,水电厂总算保了下来,没受一点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河水电厂开始为老百姓供电,主要提供照明和生活用电,两台发电机用了好几十年还能正常运转,到了20世纪末,每年还能发270千瓦时的电,虽然有时候出点小问题,技术人员修一修就能继续用。 2006年,地质学家在山洞里发现这些发电机,让水电厂的故事又被大家关注,专家确认,这就是1942年从美国运来的设备,靠着山洞里残留的水流还能勉强运转,同年,水电厂因为历史价值成了贵州的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地方改成了旅游景点,吸引不少人来参观。 这几年,天门河水电厂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文物部门修缮了旧址,还用3D建模和虚拟展览让大家更方便了解发电机的历史。 桐梓县把水电厂加进红色旅游线路,跟抗战文化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来学习那段历史,学者们也在研究发电机为什么能用这么久,分析它的材料和设计。 不仅如此,水电厂作为中美抗战合作的象征,还出现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帮助两国人民一起回顾共同的历史。 现在,天门河水电厂旧址作为文物得到很好保护,新的水电厂在附近继续供电,两台发电机安静地摆在那里,诉说抗战时期的奋斗和合作,也见证中国从战火中走来的历程,它们不只是老设备,更是历史和未来的纽带。 信息来源: 贵州省能源局《天门河水电站的前世今生》
2006年,贵州桐梓县一个山洞里,地质学家在勘测地形时发现两台还在运转的发电机,
修竹崽史册
2025-05-09 11:30:4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