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北京西市到处都是压抑又诡异的气氛,寒风裹着一股血腥味,密密麻麻

杨弘最好的说娱乐 2025-05-09 14:38:31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北京西市到处都是压抑又诡异的气氛,寒风裹着一股血腥味,密密麻麻的人群把刑场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都踮着脚使劲往前看,一边推推搡搡,一边大声嚷嚷,眼神里全是好奇和兴奋,好像马上要开始的不是一场残酷的刑罚,而是街头的热闹表演。   木架子上,曾经在辽东威风八面的蓟辽督师袁崇焕,看上去已经不成样子,他头发乱糟糟地贴在脸上,脸色苍白,上面全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破旧的囚服下面,还能看到一道道没好的鞭痕。   可他看向紫禁城方向的眼神却特别平静,就好像能穿过重重的宫墙,一直望到很远很远的边关,谁能想到,这个伤痕累累的囚犯,曾经是让后金军队害怕的大将军。   万历年间,袁崇焕只是个文官,却主动要求去辽东守卫边疆,那时候他身姿挺拔,眼神里既有读书人的坚定,又有武将的勇敢。天启六年,宁远城遇上大麻烦。   努尔哈赤领着十三万后金大军杀到宁远城下,城里守军却不到一万,袁崇焕二话不说,赶忙把城外百姓转移进城,接着放火烧光城外房屋,一点东西都没留给敌人。   他毫不犹豫地划破手指,用血写下死守城池的誓言,带着将士们一同立下决心,后金士兵架着云梯疯狂攻城时,他手持利剑,亲自斩杀攀上城来的敌人,鲜血顺着城墙缝隙不断流淌。   最关键的是,他把从西洋弄来的红夷大炮用得特别好,大炮一开火,声音震天响,铁砂和弹片把后金军队炸得七零八落,努尔哈赤的精锐骑兵死伤无数。   宁远城这一仗,明军以少胜多,把战无不胜的后金军队打得大败,从这以后,只要提到袁崇焕的名字,就知道大明边疆有了可靠的守卫。   后来宁锦之战,面对皇太极的进攻,袁崇焕又一次显示出他会打仗的本事,他提前布置好防线,调来了援军,在锦州和宁远之间建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后金骑兵像潮水一样冲过来的时候,明军的火枪、弓箭不停地射,城下尸体堆得像山一样,袁崇焕骑着马,在各个城门之间来回跑,沉着地指挥战斗,最后把皇太极的军队打退,守住了大明的边疆。   可是,事情突然就变了,皇太极想出了反间计,朝廷里的奸臣也跟着陷害他,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竟然相信了这些根本不存在的罪名。   在朝堂上,当锦衣卫把袁崇焕抓走的时候,他虽然挺直了腰板,可换来的却是满朝文武的嫌弃和白眼。   刽子手的第一刀割下去,人群里立刻响起刺耳的欢呼声“卖国贼!”“杀了他!”的叫骂声一阵接着一阵。   袁崇焕的身体猛地抖了一下,可他紧紧咬住嘴唇,硬是没发出一点声音,随着刽子手一刀又一刀地割,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被削下来,鲜血把脚下的土地都染红了。   老百姓疯了似的抢着掏钱,从刽子手手里买下带血的肉,当场塞进嘴里咀嚼,一边骂一边露出扭曲的表情。   刑场上的血腥味越来越浓,老百姓也越来越疯狂,曾经保护大家的大将军,现在却被自己保护的老百姓生吃了肉,这场景又荒唐又让人难过。   太阳慢慢往西沉,木架子上只剩下一副残破的骨架,那颗曾经想出无数好计策的脑袋,被高高挂在旗杆上,供人辱骂。   这场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的凌迟,让整个京城热闹了好几个月,茶馆酒楼里,大家都在聊“卖国贼”的下场   街头巷尾说书的人添油加醋地讲着行刑的细节;文人书生们也纷纷动笔,痛骂所谓的“罪行”,不过,也有一些人心里犯嘀咕:这么能打仗、立了这么多功劳的将领,真的会背叛国家吗?   天慢慢黑了,一间书房里亮起了蜡烛,有人铺开纸,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都详细地写了下来。   这些文字可能永远都没机会让人看到,但袁崇焕受的冤屈,还有大明王朝的悲哀,都被写进了字里行间,等着以后的人来发现真相。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杨弘最好的说娱乐

杨弘最好的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