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沈从文给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写情书,张兆和拿着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

如梦菲记 2025-05-09 15:44:38

1929年,沈从文给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写情书,张兆和拿着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胡适想要撮合他们,谁料,张兆和气愤地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9年,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第一次踏入讲台时尚显青涩,他的普通话带着湘西口音,站在学生面前总显得拘谨,台下座位靠窗处,一位神情倨傲的女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   她名叫张兆和,是那个年代上海滩最出风头的“合肥四姐妹”之一,不仅家世显赫,举止也透着一股从容。   她在讲台下露出一丝冷笑,似是对台上的乡下青年不屑一顾,这让沈从文感到脸颊发烫,却也更加深了他的留意。   沈从文很快陷入一场单方面的迷恋,他将自己的情愫倾注于纸上,一封封情书飞往张兆和的课桌,语言热烈而毫不掩饰,试图用文字撕开两人之间身份与距离的隔阂。   张兆和气愤极了,拎着那封信奔到校长办公室,几步就把胡适惊得从椅子上站起,她站定,用近乎冷峻的语气道出自己的态度,声称自己“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劝解无果,只能暗自叹息,他理解沈从文的执着,也欣赏张兆和的傲骨,只是这段看似注定无果的单恋,已经如同藤蔓缠绕在沈从文的笔下。   他没有因为拒绝而退却,反而在距离拉远后,持续寄出情书,一封又一封,笔迹中带着苦楚,也带着不舍。   张兆和最初将这些信归为“癞蛤蟆十三号”,和其他追求者一同编号,放入抽屉,时间久了,那些泛黄的信纸堆积如山,她在夜深人静时偶尔拿出来翻看,眼神中不再只有厌烦。   1932年,张兆和回到老家,沈从文从青海动身,只为能将一份礼物送至张家,他先去拜访了巴金,托他挑选几本珍贵的外文文学书籍,这份体面又用心的礼物博得张家长辈的好感。   张家并未因沈从文的贫寒出身而生出轻视,反而觉得这位青年有担当,有风骨,张兆和感受到了来自家人态度的松动,也终于不再抗拒,点头接受了他的追求。   婚礼简单,没有仪式的排场,只有一纸证明和两个心存疑虑的人,沈从文拒绝接受妻子带来的嫁妆,也不愿依赖岳父的资助。   他说这是一种尊重,但对于一个自幼锦衣玉食的女子来说,那不过是落入另一种困顿生活的前奏,张兆和学会了精打细算,学会了洗衣煮饭,衣着打扮早已不再讲究,只求干净实用。   沈从文时常在背后叹气,那些清水煮豆腐般的日子让他感到乏味,他开始回忆起张兆和初见时的光彩照人,那种记忆中的张兆和似乎早已不复存在。   就在两人争吵不断的日常里,沈从文邂逅了高青子,一位年轻女子,眉目之间透着对他作品的崇拜,高青子穿着仿照小说角色的衣裙,轻声与他交谈,他听得入神。   这种仰望给他带来了虚荣的慰藉,他在文字中回避内心挣扎,却不敢直视张兆和眼中的冷漠,张兆和察觉之后没有争吵,只是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   她的沉默像一把刀,缓慢却准确地切割着沈从文的自尊,他想挽回,也曾托人劝说,寄信道歉,最终还是败给了彼此之间日渐堆积的裂痕。   数年后,他放弃了那段动摇,也结束了和高青子的来往,开始将自己封闭在文字世界,他写《主妇》,写一个与现实重叠的女人,也写自己的懊悔和无奈。   张兆和没有回应,只是默默照顾他至病重之时,晚年,沈从文被疾病折磨,每晚仍去张兆和处共进晚饭,两人对坐,面对冷掉的饭菜,说不上几句话。   他眼神偶尔投向她脸上,想起昔日的黑牡丹,而她只是低头不语,他去世后,她整理遗稿,重新读那些熟悉的句子,她在纸页之间顿悟,这一生始终未曾真正理解过他。   他或许也未懂过她,他们用尽一生试图靠近,却从未真正握住过对方的心,临终前,他只留下一句话:“三姐,我对不起你。”   张兆和晚年记忆已衰,面对沈从文的照片,她沉吟半晌,说:“好像见过。”一切终成空白,徒留数百封情书,见证一段既不甜美也不决绝的爱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情书》① | 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好的年纪爱上你

0 阅读: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