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药店数量激增而健身场所不足的现象,确实反映了健康服务领域的结构性失衡。

一叁壹肆 2025-05-10 07:19:52

当前社会药店数量激增而健身场所不足的现象,确实反映了健康服务领域的结构性失衡。 一、药店扩张的驱动因素 1. 资本逐利与市场饱和 中国药店数量已超过70万家,店均覆盖人数仅2000人左右,远低于美国(6250人/店)和日本(6285人/店)的水平,甚至超过世卫组织建议的饱和标准(2500人/店)。连锁药店如大参林、益丰药房等通过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尽管部分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但资本仍倾向于通过规模化竞争获取长期话语权。药店经营具有“躺赢”属性,如24小时营业、慢性病用药的刚性需求,以及保健品等高利润商品的销售,进一步吸引资本涌入。 2. 政策与需求的双重推动 “医药分开”改革后,处方药外流至零售药店,增加了药店的市场需求。此外,老龄化加剧和健康焦虑促使居民囤药,如中国游客在日本药妆店抢购感冒药等现象,反映了对药品的依赖心理。 3. 监管漏洞与行业乱象 多地药店因未遵守药品储存规范、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等被处罚,暴露了行业粗放扩张下的管理问题。例如,重庆某药店因储存温度不达标被罚款50万元,山西某企业因违规经营被罚40万元。 二、健身场所不足的深层原因 1. 资本偏好差异 健身房需持续投入且回报周期长,而药店现金流稳定,资本更倾向于后者。例如,2023年全国健身场馆约11.7万家,远少于药店数量。 2. 健康意识的结构性偏差 民众更倾向于事后补救(购药)而非事前预防(健身)。短视频平台“囤药攻略”流行,而科学运动内容关注度低,反映了健康观念的错位。高洪波书记指出,这种偏差可能导致“被动医疗”盛行,加剧医疗负担。 3. 公共健身设施不足与成本问题 部分健身场所收费高、便利性不足,限制了群众参与。荣昌区通过建设“10分钟健身圈”和马拉松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试图破解这一困境,但其他地区仍需跟进。 药店与健身场所的数量失衡,既是市场选择的产物,也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重庆等地的整顿措施显示,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流向调整和健康意识重塑,有望逐步实现“以预防替代治疗”的健康生态。未来需持续观察政策效果,推动药店回归“急救站”功能,而非日常“补给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