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1951年5月朝鲜春川山区,美军王牌骑兵第7师与陆战第1师形成钢铁包围圈。时任180师代政委的吴成德面对突围抉择,两次选择留下:第一次发现300名伤员时,他亲手击毙战马以示共进退;第二次遭遇毒蘑菇中毒昏迷,苏醒时身边仅剩三人。 带着这支残缺队伍,他们在海拔千米的鹰峰山脉与敌周旋14个月,用缴获的卡宾枪击毙23名敌军,直至1952年7月粮尽被俘。 釜山战俘营的26个月,身高1米75的山西汉子体重骤减40斤。美军用高频微波破坏其神经系统,电刑导致左手永久性痉挛,却未能撬开他的嘴。 1953年9月交换战俘时,前来接应的志愿军干事几乎认不出这个形销骨立的"骷髅人"——当年跨过鸭绿江的130斤壮汉,此刻蜷缩在担架上仅剩90斤。 归国列车的汽笛成为新磨难的序曲。1954年沈阳审查会议上,组织认定其"被俘期间有可疑行为",决定开除党籍军籍。这个处理决定藏着时代特有的逻辑:在"不成功便成仁"的战争伦理下,2.1万志愿军战俘中仅6673人通过政审,吴成德因职务最高成为重点审查对象。 他被发配辽宁盘锦大洼农场,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开垦盐碱地,每月领取45斤高粱米维持生计。 历史转折出现在1980年。中央74号文件为战俘正名,70岁的吴成德恢复军级待遇。领取补发工资当天,他冒雪走进邮局汇出第一笔300元捐款。此后16年间,这位经历26年冤屈的老人足迹遍布32所学校,累计作报告187场。 运城中学的档案里还存着他最后一次演讲记录:"真正的军人勋章不在胸前,在人民心里"。 军大衣口袋里的诊断书揭示着双重创伤:朝鲜战场留下的胃穿孔,审查时期患上的严重神经衰弱。1996年3月6日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的仍是当年鹰峰山突围路线。 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那些捐赠凭证被仔细包在《朝鲜停战协定》复印件里,每张汇款单背面都写着"给买不起书包的孩子"。 吴成德书桌上的台历定格在1951年5月26日——180师决定分散突围的日子。泛黄的纸页空白处有两行钢笔字:"带兵者最痛莫过于弃卒,为将者最耻莫甚于卸甲"。 这种撕裂贯穿他的一生:作为军人,他创造了志愿军被俘官兵坚持敌后斗争最久的纪录;作为战俘,他承受着超越战争伤害的精神绞杀。当2004年民政部正式将战俘纳入优抚对象时,距离他的骨灰安放八宝山已过去八年。[浮云]
亡于太平军之手的清朝九个封疆大吏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