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糖丸爷爷”顾方舟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掏出“一管水”,哄骗儿子喝下,可顾

熹然说历史 2025-05-10 17:29:47

1957年“糖丸爷爷”顾方舟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掏出“一管水”,哄骗儿子喝下,可顾方舟却紧张得无法呼吸,心也在一抽一抽地疼。 1959年的一个午后,顾方舟站在自家客厅里,手中紧握着一管无色的液体,目光却不断游移在门口与婴儿床之间。他的妻子刚刚出门,家里只剩下他和不满周岁的儿子。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他感到呼吸困难,心脏剧烈跳动。 那管液体,正是他带领团队昼夜攻关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作为中国首批疫苗,它已经通过了他自己的试验,但对儿童是否安全,却是一个无人敢轻易回答的问题。 顾方舟走向婴儿床,看着熟睡中的儿子,内心天人交战。两年前,当他从苏联学成归国,本想一展所学,却不料国内疫情突然爆发。江苏南通首先报告了脊髓灰质炎病例,随后疫情如野火般蔓延至全国多地。 他至今仍记得那些画面: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夜之间四肢瘫痪;一个个绝望的父母,抱着再也无法站立的孩子哭泣;七八月的酷暑天气里,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生怕病毒侵入。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组建了专门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团队。他们争分夺秒从各地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很快确定了病毒类型。但研制疫苗的道路却异常艰难。 为了建设疫苗生产基地,他毅然举家南下昆明。那里条件极其落后,连基本的办公室都没有,更别提专业的科研设备。顾方舟却在那里扎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研究资料堆积如山,垒起来竟有近20米高。 1959年初,顾方舟率队前往苏联莫斯科考察疫苗生产技术,从导师那里带回了疫苗原液。回国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研究,终于研制出了中国首批抗脊髓灰质炎的减活疫苗。 为了验证疫苗的安全性,顾方舟第一个站出来做试验,毫不犹豫地喝下了一瓶疫苗溶液。一周后,他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反应。但这只解决了成人安全性的问题,疫苗是否适合儿童使用,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顾方舟望着熟睡的儿子,想起自己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当助产士养家的艰辛。他曾发誓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如今,他站在这里,却要拿自己的孩子冒险。这是怎样的一种残忍?可是,如果连给自己孩子使用的勇气都没有,他有什么资格让其他父母为国家的疫苗事业献出自己的孩子? 深吸一口气,顾方舟俯下身,轻轻掰开了儿子的嘴巴,将那管疫苗慢慢灌了进去。看着儿子吞咽的动作,他的心如刀绞,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为了千千万万孩子的生命,爸爸只能对不起你。"顾方舟强忍着泪水,看着儿子吞下疫苗后的每一个表情变化,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从这一刻起,一场漫长的等待开始了。每一天,他都在观察儿子的身体状况,生怕出现任何异常。 当妻子回家得知真相,勃然大怒。作为一个母亲,她怎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被当作实验品?可是,冷静下来后,她也理解了丈夫的苦衷。毕竟,顾方舟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更是一场关乎千万儿童生命的战役。 顾方舟的行动在科研团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同事也纷纷让自己的孩子试药。他们都清楚,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赌博,赌注是自己孩子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但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儿童的未来,这些科学家家庭选择了牺牲小家,成全大家。 一个多月的观察期,对这些家庭来说,每一秒都是煎熬。所幸,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都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顾方舟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经过大规模试验后,中国脊灰活疫苗宣告研发成功。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顾方舟发现,液体减毒活疫苗只能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在当时国内条件下,大规模推广并不容易。更糟的是,孩子们并不喜欢这种液体疫苗的味道,很难让他们主动服用。 顾方舟继续带领团队探索解决方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灵机一动,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将疫苗制成了糖丸。这种含有甜味的小球,孩子们不仅不抗拒,反而乐于接受。一个简单而巧妙的改变,解决了疫苗推广的最后障碍。 1978年,脊灰糖丸疫苗正式被列入全国免疫计划。每一个中国儿童,从出生后就能获得这种保护。孩子们亲切地称呼顾方舟为"糖丸爷爷",这个朴实的名字,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感激。 从1957年开始研究,到2000年中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当人们赞誉他的成就时,这位科学家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2019年1月21日,92岁的顾方舟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出,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动容。那个曾经冒险给自己不满周岁儿子灌下疫苗的父亲,那个为了祖国儿童健康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永远离开了。但他留下的那颗小小糖丸,却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再也看不到因脊髓灰质炎而残疾的孩子,也不再有父母因这一疾病而绝望。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