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BfV,即负责国内安全的最高情报机构)才刚刚宣布将德国选择党(AfD)正式定性为“极右翼组织”,没想到不到一周,这一决定又被“暂时撤回”。
这场“反转”发生得极快。上周五,位于科隆的宪法保卫局刚刚正式发布声明,称经过多年调查,已确认选择党并非只是“涉嫌极右翼”,而是“确认为极右翼势力” (gesichert rechtsextremistisch),因为该党“违反了德国宪法中的核心价值——包括人类尊严保障、民主原则和法治国家原则”。这一“升级”本是德国政府对AfD态度的分水岭。
然而仅仅六天后(本周四),宪法保卫局的这则声明已从其官网上撤下。
原因是:选择党提起了法律诉讼,并向行政法院提出紧急申请,要求立即撤销这一定性。 面对法律压力,宪法保卫局作出回应:承诺在法院对紧急申请作出裁决之前,暂不执行这一“极右翼”定性。这在德国法律中被称为“Stillhaltezusage” ,即“静默承诺”或“暂停执行的承诺”。 宪法保卫局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该机构认可AfD或者在实质判断上出现动摇,只是出于对司法程序的尊重,暂时“按兵不动”。 据预计,法院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作出初步裁定。
据《南德意志报》掌握的机密材料内容,宪法保卫局已经花了近四年时间调查AfD,并整理出长达1108页的秘密报告,详细记录了该党从地方支部到联邦高层的众多成员的言论。 例如,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Alice Weidel)称,德国的“持刀犯罪”源于“来自具有暴力倾向文化背景的移民”;另一位联邦董事会成员丹尼斯·霍洛赫(Dennis Hohloch)则表示,“多元文化意味着传统的丧失、身份的丧失、家园的丧失、以及谋杀、抢劫和强奸。” 宪法保卫局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AfD的种族主义排外倾向和将移民及其后代视为“二等公民”的思想。
面对升级定性,AfD做出了激烈反击,声称宪法保卫局的做法是政治压迫,意图将对移民政策的“合理批评”污名化。 AfD表示:“不是我们违反宪法,而是宪法保卫局违反了言论自由。”因此他们再次诉诸法律——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21年,AfD就曾因被定性为“极端主义嫌疑对象”(Verdachtsfall)而提起诉讼,当时也争取到了暂缓执行。尽管如此,2022年,法院最终还是裁定宪法保卫局有权将其列为嫌疑对象,这意味着该局有权对AfD采取秘密监视手段。 如今,这一幕再次上演。AfD 与宪法保卫局之间的又一场法律斗争开始了。
尽管宪法保卫局态度坚定,但据《南德意志报》报道,一些地方宪法保卫局官员私下表示疑虑,认为报告中虽有大量引言,但是否足以认定整个AfD党组织违宪,仍有争议。 而无论结果如何,在“疑似极端组织”的分类下,宪法保卫局已经拥有充分的权限对AfD进行监控,这包括:招募线人、安插卧底、秘密调查、监听邮件与电话等手段。正是借助这些手段,宪法保卫局才搜集到了AfD上千页的“黑料”。
新任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表示,此次“暂停执行”完全属于正常法律流程,并非对判断内容的退让。
但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离任的前内政部长南希·费瑟(Nancy Faeser)在卸任前48小时内突击批准了对AfD的定性升级,且未等其继任者审阅报告内容就迅速发布。这个时间点引发政界和法律界争议,舆论甚至猜测此事背后存在“政治操弄”。 下一阶段,科隆法院的裁决将成为关键,决定对AfD的极右翼认定是否真的会出现反转。法律专家预测,这场诉讼战可能持续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