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色集 | 明成化 青花庭院仕女四艺图大碗
本品敞口,弧腹,圈足。胎体轻薄细腻,釉面均匀莹润,温润如脂,抚之如婴儿之肌。碗外壁以青花通景绘琴棋书画庭院仕女图。画面庭院中见九位仕女,主仆分明,于庭院中组成抚琴、对弈、观书、赏画四组场景,对应“琴棋书画”四艺。众仕女束髻高绾,面容清秀,身着长裙,披帛绕袖而下,仪态极为优雅。背景勾栏严整,湖石草木多姿,远景云山逶迤缥缈,宛如仙境。整体构图严谨,纹饰描绘细腻,青花浓淡有致,层次清晰,颇具成窑时代风韵。
四艺,通常指中国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门艺术,即琴、棋、书、画四类,又称为“文人四艺”,或“秀才四艺”。但“四艺”之说随时代而异,宋代四艺,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类,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至明代,四艺又指闺房中个人才艺的修养,如明末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载“以闺秀自命者,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 明代后宫庭院花园,是帝王后妃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庭院之中的生活也多有琴棋书画描述,通过典型人物突出皇家女性琴与画的修养,对弈之趣,并以诗词彰显书写之才,极有教化意味。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汉宫春晓图》中更是将闺秀四艺具象化。其所描绘的宫廷后宫生活中就有琴棋书画四艺的展现。可见四艺不只是古代文人士夫夫专属日常活动。
根据目前传世资料可知,此式青花琴棋书画庭院仕女图瓷器,创烧于明代永宣御窑,见有碗和高足碗两类作品传世。如香港苏富比1982年释出一件永乐青花四艺图碗及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宣德青花高足碗,成为后世御窑烧制之范本。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中亦见相同装饰纹样的青花大罐,画面人物装饰华美,整体风格潇洒飘逸,如日本东京户栗美术馆及上海博物馆所藏。成化时期,御窑继承前朝纹样延续烧制,诚如本品。至明代嘉万时期,御窑中亦偶有所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碗及高足碗。嘉万以后,此类装饰装饰题材几近绝迹。可见此类题材基本贯穿整个明代,深受明室喜爱。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此式明代庭院仕女瓷绘题材,深受到宋代院体绘画风格的影响。其装饰元素和绘画风格可追溯宋代《女孝经》图,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孝经图》(虽标名为马和之作品,但更类近于院画家马远、马麟父子一派的风格),其多以庭园作为背景,以树石构成图像的界缘区隔图像,树石的描绘精谨,人物衣纹劲健,面貌与动作细腻,设色温雅。此类绘画风格对元明画家影响颇为深远。仔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明代永宣时期有庭院背景的青花仕女绘画题材,其场景构图和人物绘画细节与此式画风颇似,如山水树木、庭院陈设等元素及人物描绘手法等,深受其影响。
本品所绘主题纹饰明显沿袭了永乐宣德时期同类题材瓷器上的仕女形象。从所绘侍女服饰来看,因明早期“诏复衣冠如唐制,尽革胡服胡语”,故风格及造型仿中晚唐时期服制,发式亦不再为元式辫发,多承袭唐宋时期汉人高髻。这亦与《女孝经图》中所描绘的仕女形象相吻合。
据相关学者研究,成化御窑本朝风格成形于成化朝最后十年。在此之前,成化瓷器大多仿效宣德年制瓷风格。与永宣同类型作品相比,成窑作品在继承前朝的同时,又于器型、胎釉、绘画技法以及青花呈色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器型方面,成窑瓷器由永宣时期的斜弧腹逐渐变为弧腹;在胎釉方面,胎体较永宣时期变得更为轻薄细腻,釉面由永宣时期的橘皮油润变得更为清澈透亮;在绘画技法上,永宣仕采用的是工笔点染的绘制技法,而成化则以双钩填色绘成。在青花呈色方面,因成化御窑使用呈色更为稳定的“平等青”料,故而人物细节描绘避免了苏麻离青料呈现晕散模糊的弊端,使得纹饰线条更实,层次更为丰富,人物面部表情也更为具象化。诚如清末刘子芬《竹园陶说》赞曰“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以上种种变化均可于本品上得到一一体现。从传世资料来看,嘉万同类题材青花碗,其器造型当以成化为范本,呈弧腹收口状。
在瓷器烧制方面,成化一朝要求极其严苛,且不惜工本。如《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从考古挖掘出的大量成化瓷器残片,即可窥见其极度严格的筛选制度。由此,成化瓷器存世量相对较小。故而后世百般推崇,历代藏家皆视之为拱璧。如万历时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不计工本、仔细甄选,方有成化御窑瓷器无与伦比的品质,故而留存至今的每一件成窑瓷器皆难能可贵。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该院拥有宣德朝瓷器数约为1847件,而成化瓷器不足300件,存世之罕,由此可见一斑。
检索海内外馆藏资料可知,相同时期作品目前仅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例,口径为22.5厘米,略大于本品。由此可知成化时期同类作品亦有大、小两个不同尺寸,然其器型、纹饰、青花呈色等与本品颇似,底部亦不落款识。更值关注的是,市场流通中成窑同题材作品目前仅见本品一例,且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颇值珍视。
尺寸:直径19.7cm
来源:中国嘉德2025年春拍《日月光华—明代御瓷珍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