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

雲程影视 2025-05-12 09:30:32
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南太平洋海域,三艘中国海军舰艇静静等待。 天空突然划过一道弧线,一枚巨大导弹的弹头以高速坠入海面。 海水瞬间沸腾,一根两百米高的水柱腾空而起。舰队总指挥盯着秒表,开始倒计时:240秒、239秒、238秒…… 四艘美国军舰和两艘苏联侦察船围成半圆,虎视眈眈。 他们都在等待同一件东西——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的数据舱。 谁抢到它,谁就获得了价值连城的军事情报。 这是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发射的关键时刻。 在北京,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个公式。 手中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台老旧的手摇计算器,没有计算机,没有先进仪器,只有纸笔与数学。 这位老人叫束星北,曾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如今却鲜为人知。 他刚刚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用纯手工计算方法,精确预测出导弹弹头落点,及数据舱打捞时间窗口。 而在十年前,他还只是青岛一位,默默无闻的厕所清洁工。 1958年,这位曾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的科学家,因直言不讳被安排到青岛,分配到一个工厂扫厕所。 厕所里没有纸笔,束星北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公式。 冬天,他在雪地上演算物理方程。 同事们看到,这位老人甚至在粪池旁的墙壁上,写满了复杂的数学符号,十二年间,他没有一天停止思考。 青岛的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扫地僧"。 他们不知道,这位默默扫厕所的老人,曾是194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部雷达的天才科学家,曾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等一批杰出人才。 扫厕所期间,束星北凭记忆翻译了《狭义相对论》,并利用业余时间修复了,山东省几乎所有医院的医疗设备。 当地医院工作人员只知道他是"修理工",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 转机出现在1972年。李政道访华时,向国家提起了自己的恩师,束星北终于被安排到,国家海洋局的一个普通岗位。 真正的挑战在1979年到来。东风-5导弹项目陷入困境——科研团队无法精确计算弹道和落点。 这枚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需要将弹头精确投放到,南太平洋指定海域,误差不能超过数百米。 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计算机模拟,但中国条件有限。 导弹发射后,美苏舰队会尾随中国海军,试图抢夺记录导弹参数的数据舱。 数据舱溅落海面后,只有约4分钟的打捞窗口期,超过这个时间,要么数据舱下沉丢失,要么被外国军舰截获。 海洋局推荐了束星北,当72岁的他走进会议室时,年轻工程师们面面相觑。 这位驼背老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拎着一个破旧公文包,看起来像个普通清洁工。 "计算机在哪里?"工程师问。 束星北摇摇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台手摇计算器。 随后的三个月,他每天工作16小时,填满了12本笔记本。 通过流体力学与热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弹头入水后的完整轨迹,包括水柱形成和消散的精确时间。 最终结论:数据舱溅落后会形成200米高的水柱,水柱会在4分钟内完全消散,打捞必须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完成。 这一结论让很多专家质疑。 没有计算机辅助,如此精确的数字简直不可思议。 项目负责人决定:不论对错,就按束星北的计算执行。 1980年5月18日,东风-5导弹从酒泉发射场升空,飞行30分钟后,准确命中南太平洋靶区。 水柱出现的位置与,束星北计算的坐标,仅相差250米——这一精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苏联水平,水柱也确实在4分钟左右消散。 中国海军利用染色剂标记了数据舱位置,仅用5分20秒就完成了打捞,成功避开了美苏军舰的争夺。 一位美国军官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直升机赶到时,中国人已经把数据舱拉走了,这简直不可能——没有计算机,他们怎么做到的?" 项目成功后,国家拨款100万元作为科研奖励。 束星北拒绝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只在表格上写下一句话:"科学不应与金钱挂钩。" 之后,他又回到了海洋研究所的普通工作岗位。 没有盛大的表彰,没有公开的宣传,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 三年后,束星北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他的讣告只有寥寥数语,没有提及东风-5导弹的贡献。 直到今天,很多人仍不知道,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成功发射,有一位曾被迫扫厕所12年的物理学家的关键贡献。 束星北的故事被掩埋多年,直到2010年代才逐渐为公众所知。 一位前国防科工委的工程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的计算机一台价值数百万,而束老只用了一个手摇计算器,完成了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
0 阅读:0
雲程影视

雲程影视

雲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