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依赖医生,很多的病要靠自己。 记得小时候在家家户户都飘着药材汤的香味,凉茶铺子比便利店还多,街坊邻居见面打招呼都是"最近湿气重不重啊"。那会儿只觉得中药苦得让人龇牙咧嘴,直到自己学习中医后,才算真正推开中医的大门。 看着阴阳辩证的内容,意识到中医根本不是死记硬背的药材堆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智慧。就像我师父常说的,中医是人人该懂的"通业",就像唐代药王孙思邈说的"家家自学,人人自晓",这话现在琢磨起来真是至理名言。 说到健康这事,太多人把医院当保险公司了,总觉着生病了找医生就能万事大吉。可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儿——医疗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只占8%,剩下的92%都攥在咱们自己手心里。 这话不是要否定现代医学,而是提醒大家:健康这事儿就像存钱,平时不往账户里存,关键时刻哪能指望别人给你拨款?我见过太多人平时熬夜撸串不眨眼,生病了就指望医生妙手回春,这跟天天吃泡面还指望体检报告全优有啥区别?前阵子有个小伙子来我这,天天应酬喝酒肝火旺,舌头红得跟草莓似的,我给他开了点疏肝解郁的方子,结果他转头就问能不能加点补肾壮阳的药材,说晚上还要陪客户打麻将。您说这能怨医生治不好病吗? 中医看健康讲究"形神兼备",这词听着玄乎,其实就是身心都要顾全。形就是咱们这身皮囊,神就是精气神。有个网友说当年我妈感冒死活不肯喝我泡的紫苏水,非说"感冒就要吃抗生素",后来自己偷偷试了次,现在回老家坐高铁都揣着紫苏茶,逢人就安利,活脱脱成了紫苏代言人。 还有失眠这事,我喜欢用泡脚药包,有个朋友也有这个情况,我就让他用这个泡脚药包,开始还嫌麻烦,结果泡了半个月,现在到点就催着我买药材,说比安眠药管用多了。这些小事儿说明什么?中医养生不是非得会开方把脉,关键是要有"治未病"的意识,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不能等撞车了才想起安全气囊。 说到学中医的好处,有个读者是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肠胃弱,三天两头跑医院,胃镜都做了两回。后来才琢磨明白,这哪是肠胃的问题,根本是心里揣着事。中医讲"肝郁克脾",那会儿工作压力大得跟高压锅似的,肝气郁结把脾胃都带坏了。现在学会给自己做心理按摩,遇到烦心事就默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配合着揉揉太冲穴,比吃啥胃药都管用。 不过话说回来,学中医最怕半瓶子晃荡。见过不少人看几篇养生文章就敢给自己开方子,明明只是上火非要吃六味地黄,结果越吃越虚。有个亲戚更逗,天天照着舌诊图给自己看病,今天说阴虚明天说阳虚,整得家里药罐子比调料罐还多。 要我说啊,中医这学问就像学做菜,家常小炒人人能上手,满汉全席还得专业大厨来。咱们普通人掌握些基础养生知识足够用,真遇上复杂的病症,该找大夫还得找。就像有个网友说自己的孩子前阵子咳嗽,她推拿肺经能缓解,但连着烧了三天,问我怎么应对,我二话不说让她直奔医院,该认怂时就得认怂,隔着手机我是很难了解到具体情况的。 这些年摸爬滚打下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养生说到底养的是生活态度。你看《黄帝内经》里说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放到现在不就是按时吃饭、少熬夜?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加班,后来查出甲状腺结节才慌了神。现在他手机屏保都设成"子时之前要睡觉",虽然还是偶尔破戒,但起码有了健康这根弦。要我说啊,现代人学中医最重要的不是背方剂,而是学会和身体对话。今天舌苔厚了,明天眼圈黑了,这都是身体在发微信提醒你。有次我连着熬夜写方案,早上照镜子看见舌边齿痕明显,立马煮了锅茯苓山药粥,下午就把工作分给徒弟——钱要赚,命更要紧不是? 最后说句实在话,这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咱们要接纳身体偶尔闹点小脾气。有人总爱放大身体的小毛病,明明只是换季鼻塞,非怀疑自己得了绝症。"观病如观云",意思是身体的变化就像天上云彩,时聚时散才是常态。 现在我给患者看病,除了开药方,最爱嘱咐的就是"少看百度,多晒太阳"。说到底,保持好心态才是最好的补药,您要是天天把"养生"当任务来完成,那反而又成了新的负担。
不要太依赖医生,很多的病要靠自己。 记得小时候在家家户户都飘着药材汤的香味,凉茶
小甜甜谈养
2025-05-12 22:14:43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