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花3.15亿美元只为购买乌克兰4艘气垫船,却引来美国嘲笑:“中国真是人傻钱多!”然而不久后,我们用事实证明谁更傻! 2010年春天,当我国自主研发的726型"野马"气垫登陆艇在江南造船厂缓缓下水时,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有一段被美国嘲笑为"人傻钱多"的往事。 仅仅一年前,2009年7月,中国与乌克兰签署了一份价值3.15亿美元的军购合同,购买4艘"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消息传出后,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立刻"乐开了花",他们在报道中特意强调"欧洲野牛"不过是苏联解体前的"前朝遗老",并且"热情"地"恭喜"中国又一次被苏联军事装备"坑"了。 这笔交易为何引来如此嘲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冷战时期。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中最惨烈的军事行动之一。盟军使用的简易"铁皮船"成为岸防火力的"活靶子",一波下来,能顺利抵达滩口的登陆艇不到六成。为解决这一痛点,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开始竞相研发新型登陆工具。 在这场角力中,苏联始终遵循"大就是好"的设计理念。他们先后研制出"鹳"级和"天鹅"级气垫登陆艇,但很快被美国的LCAC气垫登陆艇追赶上。为保持领先,苏联在80年代末祭出了王牌——"欧洲野牛"。 这款庞然大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运载舱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最大负荷130吨,能搭载三辆T-80主战坦克或360名全副武装的登陆步兵。它还配备了两座AK-630 30mm防空火炮和2套22管"火"型火箭炮,火力十足。 然而,体型庞大也带来了致命缺陷。"欧洲野牛"的船体两侧分别配置生活舱和弹药舱,导致运输重心高的装备时,船体容易摇摆甚至侧翻。更要命的是,它的巨大体型使其无法被运输舰装载,限制了远洋作战能力。 最关键的问题是它完全不适应中国南海的海况。"欧洲野牛"设计初衷是为黑海和波罗的海这样相对平静的水域服务。当海浪超过1.5米时,它的速度就会明显下降;遇到2米以上的海浪,甚至会彻底罢工。而南海即使在最平静的西南季风期,平均海浪高度也在1.2米以上。 事实上,中国最初是想向老朋友俄罗斯购买这种气垫登陆艇的,但美国从中作梗,迫使交易搁浅。不甘心的中国将目光转向了同样拥有生产能力的乌克兰。 在3.15亿美元的诱惑下,乌克兰同意了中国的特殊要求:4艘气垫艇中,2艘以完整状态交付,另2艘则以零件形式交付中国自行组装。同时,交易还包括了详细的数据和设计图纸。 当美国媒体忙着嘲笑中国的"冤大头"交易时,他们没意识到一个简单事实:中国买的不是船,而是未来。 回顾历史,中国在气垫登陆艇领域的探索早已开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自主研发出716和722系列气垫登陆艇,但受限于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短板,这些型号无法大规模量产。直到1992年,724型气垫登陆艇才实现量产,但这款仅能搭载9名海军陆战队员的小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上形势,21世纪初的中国海军迫切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购买"欧洲野牛"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一步——中国真正想要的是气垫艇的设计原理和核心技术。 3.15亿美元看似高昂,但这笔投资很快得到回报。2009年12月,也就是第一艘"欧洲野牛"交付的同一年,中国自主研发的726型"野马"气垫登陆艇就顺利下水,2010年正式服役。从设计到建造完成,整个过程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惊人速度让很多国家瞠目结舌。 "野马"气垫登陆艇总排水量约150-160吨,体型只有"欧洲野牛"的三分之一,但最高时速可达惊人的80节(相当于时速148公里),远超"野牛"的63节。它可搭载一辆两栖突击战车、两辆两栖步兵战车,以及80名陆战队员,满足了中国海军对中型气垫登陆艇的需求。 最为关键的是,"野马"解决了"野牛"的核心缺陷——它可以被071型船坞登陆舰搭载,一艘071可装载4艘"野马",极大地扩展了作战半径。同时,它的设计更适应南海复杂多变的海况,不再受制于海浪高度的限制。 中国的技术消化能力让人惊叹。有趣的是,印度曾采用类似策略,向中国进口盾构机并要求以零件形式交付,希望掌握核心技术。然而数年后,印度不得不求助中国工程师前往帮助组装,这一对比更凸显了中国工程师的过人才华。 首批三艘"野马"服役于南海舰队,随998"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圆满完成了远洋任务。这一成功让美国媒体的嘲笑声戛然而止——因为他们意识到726型"野马"确实能对美国造成威胁。 与此同时,那些被嘲笑的"欧洲野牛"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逐渐转为训练船角色。它们虽然很少在南海出现,但对中国气垫登陆艇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通过这次技术引进,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到2022年,中国海军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从购买国外装备到自主研发创新,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1999年,200名俄军面对7000名美英联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寸步不让,美军高层
【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