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这个14岁的河南少年王泯燃6次只身倒立下到20米深的枯井里,救上来一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13 11:22:26

2019年,这个14岁的河南少年王泯燃6次只身倒立下到20米深的枯井里,救上来一个3岁女童。他下井前,女孩父亲下跪求人救他女儿,可惜井口太过窄小,成年人的肩宽根本下不去。 2019年11月底的河南鹤壁市郊外,一口荒废多年的老井吞噬了三岁女童的生命迹象。 这口直径不足三十公分的深井隐藏在杂草丛中,井壁长满青苔,井底积着浑浊的污水。三岁的赵家小姑娘跟着父亲走亲戚时,在院子里玩耍不慎跌落,被卡在距离井口二十米的狭窄空间里。 女童父亲赵建国发现孩子失踪后,在院子角落发现了这口枯井。 成年人趴在井口朝下张望,只能听到微弱的哭喊声在井壁间回荡。当地消防队带着破拆工具和照明设备迅速抵达,测量后发现井口尺寸仅能容纳普通成年人的拳头通过。 消防员尝试使用绳索救援,但女童年龄太小根本无法抓牢绳索,井底的水位正在缓慢上涨。 围观群众聚集在井边出谋划策,有人提议用挖掘机刨开井壁,但井体结构年久失修,震动可能导致塌方。有人建议用长竹竿绑网兜,可井道存在多处弯曲。 鹤壁市消防救援支队现场指挥员在勘察后确认,成年救援人员肩宽普遍超过35厘米,强行下井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时间推移至傍晚六点,井底温度骤降至五摄氏度。 女童的哭声逐渐微弱,赵建国跪在井边不断磕头求助。此时消防队员王庆军突然想到自己十四岁的儿子王泯燃——这个正在读初二的少年身高一米六五,体重不足五十公斤,肩膀宽度仅有二十八厘米。 接到电话的母子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据鹤壁市教体局事后提供的体检报告显示,王泯燃当时尚未进入青春期发育高峰期,骨骼柔韧性优于成年人。 在获得家长同意后,消防员对少年进行了紧急培训:学习倒垂姿势下井的要领,掌握安全绳的紧急信号,以及如何用双腿固定身体实施救援。 少年第一次倒吊入井是在当晚七点零三分,头朝下的姿势让血液快速涌向脑部,井壁突出的砖块刮破了救援服。 下降到五米处时,安全绳突然卡在井道拐弯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医护人员给少年吸氧恢复时,井底传来女童带着哭腔的呼唤:"哥哥别走。" 第二次下井遭遇了更大的挑战,王泯燃在八米深度发现女童卡在井道变窄的位置,孩子双腿浸在冰水里,身体被井壁挤压得无法动弹。 当他试图用救援绳套住女童腋下时,倒吊姿势导致手臂供血不足,手指僵硬得无法打结。井上人员通过头戴式摄像机传回的画面,看见少年的脸憋成了紫红色。 经过四次失败尝试,消防员改进了救援方案。 他们给王泯燃换上了带防滑纹的手套,在安全绳上增加了导向滑轮。第五次下井时,少年用牙齿咬住救援绳,腾出双手托住女童腰部。 这个关键动作持续了整整三分钟,直到井上人员将特制救援带成功固定在孩子身上。 当晚八点十七分,当女童被拉出井口的瞬间,现场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泯燃因体力透支瘫在地,吸氧二十分钟后才恢复行动能力。 事后经医院检查,少年双手有七处擦伤,颈部肌肉拉伤,耳道因压力变化出现暂时性耳鸣。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事后发布的救援报告显示,这口枯井建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井口未设置防护措施,周边杂草掩盖了危险标识。 当地政府随后开展了废弃机井排查专项行动,共封填危险井口二百余处。王泯燃获得"河南省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其父亲作为消防系统职工,因主动提出救援方案受到通报表彰。 这场持续近五小时的救援行动,创造了国内未成年人参与深井救援的成功案例。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此类特殊环境救援必须遵循"专业人员主导、科学评估风险"的原则。 王泯燃的义举虽值得褒奖,但未成年人参与高危救援不宜提倡,社会各界更应关注城乡结合部的安全隐患整治。 女童家庭在事后带着锦旗登门致谢时,王泯燃正在学校参加月考。 这个普通少年至今保持着年级前三十名的成绩,他的书包里常年备着急救手册,那是参与救援后养成的习惯。 枯井所在的位置如今立着警示牌,周围砌起了半米高的围墙,野菊花在砖缝间开得正艳。 参考资料:14岁少年6次下井救人,他父母的教育方式更令人称赞!2021-09-07光明网

0 阅读:45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