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把手里的指挥权往前一递,说:“让肖克他们来,我跟着走。”没人逼他,他明明是主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13 13:05:39

贺龙把手里的指挥权往前一递,说:“让肖克他们来,我跟着走。”没人逼他,他明明是主帅,带着部队冲出重围的是他,打通路线的是他,可到关键节点,他二话没说,自己退了。

有人劝,说这事儿不合适,他只笑笑:“组织需要,没啥合适不合适的。”这事儿发生在长征路上,但像这样“让位”的事,他干了一辈子。

贺龙出身贫寒,早年闹过盐税、跑过马帮、搞过民军,1926年,他在湘西举义,兵变时冲在最前面,是那批最早跟共产党走的地方武装,他打仗讲究狠准快,人称“西北贺老虎”。

1930年代初,红军分为几个大块儿,贺龙带的是红二方面军,后来和红六军团合并,一起过草地、翻雪山,但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打仗不争风头。

1935年,中央红军要转移,贺龙那头接到通知,说要集中兵力大踏步北上,他琢磨清楚局势,主动提议让肖克和任弼时搭班子指挥。

他自己带几十号人跟在部队后头,走哪儿是哪儿,他那时候是二方面军老大,这一让位,等于把自己的兵权交了出去。

但他没犹豫,肖克后来回忆说:“贺龙大哥有情有义,我们年轻,他愿意扶我们。”

这还没完。抗战爆发那年,中央让贺龙带兵去晋西北,他离开熟悉的根据地,从南到北,一路跋涉,到太原边上的兴县扎了根。

他自己说:“我是来打鬼子的,不是来争地盘的。”他带着120师进了山沟沟,每天不是打游击就是修防线,冬天冻得睡不着觉。

他还专门跑地方组织请教怎么干群众工作,不懂就问,搞群众运动,他一个湖南大老粗也学会了开会、发传单、谈家常。

有人问他图个啥,他摆摆手:“部队在,人心在,啥时候都能打胜仗。”

1947年,战局到了关键阶段,中央军委调兵,要把贺龙的精锐调去山东,去支援刘邓大军。

贺龙点了点头,说:“行,我带个警卫排留下就行。”别人听了直冒汗,这么大个主力你就送出去了?他不说别的,只一句话:“战略要紧。”

当年他带着几十号人隐蔽在太行山里,粮食不够吃,老百姓送点小米他也分着吃,他说得少,干得多,军委那边谁调兵他都配合,从来不问“凭什么是我”。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的职位来了个大跳跃,不是进政府核心班子,而是调去搞体育。

他当了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别人都说这是“养老”的位置,他不吭声,拎着包就上岗了。

他下乡调查,看孩子们怎么踢毽子、跑步。他去学校操场,看教练训练。

他一听有女排队员训练掉眼泪,他直接过去:“咋哭?运动员不是养尊处优的。”他拍板搞运动员体检制度,提议办体育学院,说:“体育不能光靠一身力气,还得靠脑子。”

体育不是他的老本行,但他上手很快,有一次全国运动会前夕,设备运输出问题,他扯着电话线直接找交通部长:“你给我人给我车,我要把器材送进去。”没人拦得住他,因为他认真起来谁都知道他不会扯皮。

他搞的体育政策,后来成了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他不是挂名,他是真把自己当体育人。

党内事务上,贺龙也从来没争过“头功”,早年土地革命那会儿,他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部队,位置本可以更高,但他主动提出让朱德担任总指挥。

他说:“朱总能镇得住。”抗战那会儿,毛泽东要稳定军内局势,贺龙在大会上发言,句句支持中央。

他讲话声音洪亮,说话不绕弯:“听毛主席的,这是命根子。”有干部私下和他说:“你不争,位置就没了。”他回了一句:“我争来了,干不好,怎么办?”

1955年评军衔那天,毛泽东审阅名单,看到贺龙的名字笑了一下,说:“这个人是好配角。”一句话点破了贺龙这一生。

他能当主角,但每次关键时刻,他选择让位,配合,支撑,他撑的是格局,是大局。

贺龙脾气火,但有底线,他训人从不带个人情绪。他管兵严,喝酒也不许误事。

有一次,一个团长打了群众,贺龙直接免职,还带头道歉,他说:“我们是人民军队,不能欺负老百姓。”他从山里出身,最怕的就是部队脱离群众。

他常说一句话:“兵是老百姓的,指挥官别忘了这点。”

晚年他身体不好,走路都喘,有人劝他休息,他笑说:“干点事,心里才踏实。”他还是每天看报纸,关心部队动向,体育发展,他不管自己位置在哪儿,总想着“我还能干点啥”。

贺龙的“配角”不是不重要,而是他自己选的,他不靠前,不抢功,不抢话头,但每个关键节点,他都在。

像长征那年,他一退,把战局稳住了;像解放战争那回,他一配合,把主力送了出去,他不是主角,但没有他,很多战役都打不响。

他是那个年代特殊的人物,用一生诠释了“能打仗、听指挥、讲规矩”。配角能成事,这就是贺龙的路子。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贺龙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7

用户10xxx67

1
2025-05-14 00:17

最服贺老总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