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春天,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不顾众多反对之声,下令将朝鲜境内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墓炸毁。
(信息来源:抖音百科---箕子陵)
故事得从箕子本人说起,箕子,本名胥余,是商朝末年响当当的王室宗亲,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也是那位臭名昭著的商纣王的亲叔叔,因为封地在“箕”,所以大家叫他箕子,这个人可不简单,才华横溢,尤其懂天文历法和占卜,他能夜观星象,制定历法,指导老百姓种地养蚕,他那一套强调礼乐秩序的治国理念,对后来影响挺大。
可他摊上了个侄子商纣王,荒淫无道,箕子心里那个急啊,三番五次跑去劝谏,据说,他一看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就预警说,象牙筷子都用上了,接下来怕不是就得玉杯、豪车、大宫殿了?国家要完蛋了,结果呢?忠言逆耳,纣王根本不听,还把箕子贬为奴隶,关了起来,绝望之下,箕子只好披头散发装疯,弹奏《箕子操》来发泄内心的悲愤。
后来,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朝,他早就听说箕子贤名,亲自上山求教,箕子虽然不乐意给新朝当官,但还是把自己毕生智慧凝结成的《洪范九畴》送给了武王,这本讲天文地理、治国方略的书,让武王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制定了“八条之教”,不准杀人偷盗,教当地人种五谷、养蚕织布,还推广围棋这些文化活动,只用了三年,那片地方就变得井井有条,民风淳朴,给朝鲜早期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这位给朝鲜半岛文明开了个好头的先贤,高丽王朝肃宗七年(公元1102年),就在平壤牡丹峰下修了箕子陵,旁边还建了箕子庙,接下来的近九百年,箕子陵香火不断,朝鲜历代国王都会亲自来祭拜,陵墓四周古树参天,石碑林立,上面都刻着箕子的功绩,成了朝鲜半岛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地标。
然而,这座看尽历史风霜的陵墓,却在1959年的春天走到了头,当时,新成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金日成,为了强调本民族的独立自主,觉得箕子作为商朝遗臣东渡建政的说法,太伤朝鲜民族的自尊心了,简直就是把朝鲜民族看成中国“文化殖民”的产物。
有篇文章引述金日成的话说,箕子东来说是“捏造的谎言”,是“日本殖民者和封建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为了打造一套全新的民族历史叙事,强化本土认同,金日成决定推崇朝鲜本土的开国神话人物檀君,于是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箕化运动”,正好牡丹峰要改建成青年公园,金日成大手一挥,下令把箕子陵彻底炸掉。
这决定可真是平地一声雷,朝鲜社会内部立马炸了锅,不少学者联名上书,摆事实讲道理,强调箕子陵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警告说这跟自断文化根脉没两样,普通老百姓也纷纷聚在陵墓前,求当局手下留情,但金日成主意已定,甚至还办了场“老人宴”,把一些反对的老干部请来,当面把话说死,不容商量。
那么,平壤的箕子陵没了,是不是箕子的最终归宿就成谜了呢,其实,在中国境内,也有好几个地方号称是箕子墓所在地,比如,晋代杜预的《春秋释例》、伏滔的《北征记》,还有宋代王象的《舆地胜记》和《太平寰宇记》,都记载河南商丘(古时候叫宋城、蒙县)有箕子冢。
山东曹县的县志也说他们那儿有箕子墓,清代徐继孺的《曹南文献录》更是指名道姓说在盘庚里,汤陵西边,2005年还有前韩国驻华大使去凭吊过,而在山西陵川县,也有一座被当地人叫“箕子墓”的古冢,传说箕子曾经在那儿隐居研究围棋,这些散布在中国的箕子墓,大多历史悠久,但真假如何,具体属于谁,跟平壤的箕子陵又是什么关系(比如是衣冠冢还是真墓),至今还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和争论的课题。
面对箕子朝鲜这段历史,不同立场的人,解读起来可真是南辕北辙。朝鲜官方在金日成主导下,轰轰烈烈搞起了“非箕化运动”,就是要抹掉箕子的痕迹,转头把朝鲜民族的起源追溯到本土神话人物檀君身上。
1993年,朝鲜方面宣布挖出了檀君陵,奉他为古朝鲜的开国始祖,每年10月3日的“开天节”都要搞盛大的祭祀,来强化这套历史说法,不过,这个檀君陵到底是不是真的,外界学者因为没法参与研究,普遍都打个问号。
中国学者这边呢,大多还是认箕子东渡并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政权这事儿的,依据是《史记》、《尚书大传》这些古代文献,认为他对朝鲜早期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有意思的是,同在朝鲜半岛的韩国,处理这段历史就显得更折中一些,韩国的教科书在承认檀君是传说中第一个王朝始祖的同时,也没完全否定箕子朝鲜的存在和历史贡献,而是把它看作是中朝早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标志。
尽管平壤的箕子陵没了,金日成也想用政治手段重塑民族记忆,可箕子这人和他带来的文化影响,早就融进了朝鲜半岛的历史骨血里,他带来的农耕技术改良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制定的法律规范了社会秩序,传入的礼乐文化丰富了精神生活,就连围棋这个古老的智力游戏,也是通过箕子传入并推广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