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中美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经贸高层会谈。中方通报会谈结果中提到的7个字,可以说给全球经济注入了一剂“镇定剂”。 1.中美会谈落下帷幕,结果让全球信心高涨 自特朗普政府4月初对中国商品大幅加征关税后,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终于,在经过两天的闭门磋商后,中国代表团用“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七个字,向世界传递出了振奋人心的信号。
这次瑞士会谈之所以吸引全球目光,不仅因为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更因为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化解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一步”。他的话道出了许多国家的心声,因为无论哪一方在贸易战中倒下,都会波及全球供应链上的无数企业和市场。 通过这场会谈,中美双方在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上进行了“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交流。表面上看,这次会谈标志着一场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贸易冲突终于迎来转机。然而,这一进展背后是否还潜藏着更复杂的博弈,以及未来两国关系会因此走向何方,仍然需要时间来揭晓答案。 2.美代表:我们将与中国伙伴达成协议 中方通报会谈结果后,参与谈判的美方代表贝森特表示:“我们将与中国伙伴达成协议”,有助于减少美国1.2万亿的贸易逆差。 美方就中美谈判释放积极信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缓解国内经济压力,稳定政治局势。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政府高额关税已经在美国本土引发了连锁反应。美媒纷纷报道,如今美国的主要港口——包括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等已经明显感受到来自中美贸易战的寒意:自加征关税以来,货物运输骤减至前所未见的低谷。 此外,贸易战还影响到了美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美国货架上可能出现的商品短缺以及价格上涨,将更直观地影响到民众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看法。尤其是在大选年,消费者对经济现状的不满可能转化为对执政党支持率的拖累。 这种情况下,缓解中美贸易关系成为了特朗普政府的救命稻草。 3.中美关系将改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 在外界看来,这场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中美会谈是双方关系潜在的转折点,有望引领两国关系从对抗走向管控分歧。然而,现实问题并非一轮谈判就能解决。
首先,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依然激烈。中国企业希望获得更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则担心技术外流可能威胁国家安全。这种相互防范的心态导致两国在半导体、智能制造等关键行业上的交锋愈演愈烈。 其次,金融市场同样充满变数。作为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截然不同,彼此缺乏信任。特别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使得美国在金融博弈中拥有天然的优势,而中国则一直致力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削弱这种影响。 除此之外,此次会谈并未涉及台湾问题、南海主权以及稀土出口等敏感议题,这些都是往后可能引发摩擦的热点领域。如果无法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找到解决方案,日内瓦会谈所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或许只是暂时的假象。
4.信号积极,但中国仍要警惕 戏剧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美之间的谈判也难保一帆风顺。日内瓦会谈中看似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任何谈成的协议都有可能因为政治需要而发生逆转。 在特朗普的上一次任期,我们就见过类似的场景。2018年,那场因关税战引发的紧张关系曾通过多轮高级别谈判有所缓和。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甚至放话称“中美接近达成协议”。然而,还没等世界松口气,仅仅两个月后,特朗普政府便单方面撕毁协定,加征新的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让国际社会措手不及,更让人对中美合作失去信心。 因此,尽管此次日内瓦会谈释放出缓和信号,但中方仍要保持警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会谈更像是中美之间的一场战略试探。双方都清楚,任何一个错误的举动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成为对方施压的理由。因此,会谈更像是一场“信任测试”,而非终结贸易摩擦的灵丹妙药。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世界需要的不仅仅是暂时的和平,更是长久的稳定。但显然,中美两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