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30%对我们10%那是不对的,美国的30%是芬太尼为由分两次总共加了20%,然后这次对等关税的基础关税10%,这么加起来是30%,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都是特朗普上任以来新加的关税。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每年往美国卖的商品多得数不过来,但反过来,美国卖给中国的货却少得多。这种贸易不对等,让关税的“威力”在两国身上效果大不同。 美国产品被加税后,消费者还能挑挑拣拣,找其他国家的替代品。中国这边,替代选择少,压力自然更大。 这还不算完,关税战还推高了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比如中国对美国大豆、玉米加税,可能让国际粮价再涨一波,发展中国家得跟着捏把汗。 特朗普上任后,关税像“连环炮”一样打过来:先是以芬太尼为由分两次加了20%,再叠加10%的基础关税,总共30%。 这招摆明了是想给中国出口致命的打击,逼中国在贸易谈判桌上让步。可美国也没想到,中国的反击虽然看着“温和”,但招招打在要害上。 2025年2月,中国先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加了15%的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加了10%。 一个月后,又把美国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关税提到15%,大豆、猪肉加10%,还暂停了美国原木进口,顺手停了三家美国大豆企业的输华资质。 这些反制,精准瞄准了美国农业和能源州,等于是在美国国内“点了一把火”,让农场主和能源企业直接感受到压力。 中国的反制为啥这么精准?因为中国很清楚,关税战打的不仅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 美国农业州在选举中分量不轻,农场主们一闹,政客们就得头疼。中国没把关税加到所有美国商品上,而是挑了关键领域,幅度控制在20-25%,既给了回应,又没把路堵死。 这种策略,既灵活又克制,留了谈判的余地。相比之下,美国的30%关税虽然声势大,但覆盖面广,容易让本国消费者买单,时间长了,通胀压力可能反过来咬自己一口。 当然,中美互相加税,短期内肯定让双方出口企业叫苦连天。美国农产品卖不动,农场主日子不好过。中国出口商利润被压缩,压力也不小。 但这场博弈可能倒逼双方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已经在找替代进口的路子,比如加大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或者自己研发新技术和产品。 美国那边,制造商可能得重新布局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全球市场也在跟着变,供应链的重组让东南亚、拉美一些国家看到了机会。 但风险也摆在那儿:一旦中美谈判破裂,全球经济还得跟着动荡。
眼看美国越来越靠不住,马克龙出来讲话了!5月14日,根据联合早报报道,法国总统马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