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左宗棠在病榻上离世时,愤慨地说:“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两个月后,胡雪岩也满怀愤懑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临终前,他召集所有子女,严肃地告诫他们:“千万别靠近白虎!”
1870年代,朝廷开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内斗。
一边说,要守海防,靠洋务求存;另一边说,宁死也不能让新疆变成空地。
前者叫李鸿章,后者叫左宗棠。
李鸿章一句“新疆荒地无粮,养不起兵”,等于要把几百万平方公里白送出去。
左宗棠听完气得拍桌子,“弃我祖宗之地,何以对天下!”
不靠拨款,不等圣旨,直接抬棺出关,“抬棺西征”四个字,不是诗,是字面意义,军饷筹不到,就变卖家产,再不够,就找胡雪岩借,年息15%,借了1375万两白银,照样打。
对面不是土匪,是阿古柏和浩罕汗国,是沙俄,是一整个中亚局势的压顶。
左宗棠知道,丢新疆就等于让敌人站到蒙古边上,刀架北京城下。
1876年,西征开始。
兵走甘肃,粮草靠胡雪岩和百姓拼命凑,两年不到,新疆基本收复,连伊犁都谈判收回,顺手敲了沙俄一笔赔偿。
李鸿章看着西北打完,脸上没说什么,心里憋着气,这事没按他剧本来。
原计划是撤回兵力,聚力东南抗洋,可现在,西北收回来了,还成了左宗棠的战功。
接下来的一战,中法战争,俩人矛盾彻底撕破脸。
1884年,法国舰队进犯福建。
镇南关大捷,左宗棠支持持续反击,觉得这是扳回甲午失败的机会。
李鸿章这时候单线操作,私下签了《中法新约》,越南丢了,还赔了款。
左宗棠气得当场吐血,福州船政学堂留下的病历记载:提起李鸿章,心率飙到127次/分钟,连太医都说“不能再谈”。
临终前留下遗折,一句“李鸿章终将千古骂名”,算是咒死了对方的身后事。
那头,李鸿章继续在官场步步高升,可左宗棠身后的梁柱,已经开始被一根根抽走,最先倒下的是胡雪岩。
胡雪岩是左宗棠打出来的,是真拼命干事的“商中异类”。
为西征掏钱,担保贷款,帮着调粮草、运军械,可偏偏在李鸿章眼里,这种“非制之商”越活跃,越碍事。
盛宣怀是李鸿章一手带出来的干将。
两人联手下套,一边授意外资银行操纵银价,一边放出谣言。
胡雪岩大量囤积的生丝亏了1200万两,几乎一夜蒸发。
钱庄很快被挤兑,客户疯抢兑现,账上流动银一断,胡家商号倒塌。
然后是一纸抄家令,说胡雪岩贪污回扣。
从2000万两跌到不足万两,连最后一张方子都写不起。
临死前,他一句“千万别靠近白虎”,藏着两层话。
“白”是白银,别碰金融投机,尤其碰了官银的钱;“虎”是官场,真正会吃人的,是那张虎皮背后的权力系统。
这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写给子孙后代的命——别把身家系在朝堂上,风往哪边吹都不知道。
胡雪岩倒了,左宗棠死了,李鸿章成了“晚清第一能臣”。
可这“第一”背后,是《马关条约》把台湾送出去,是《辛丑条约》让列强进驻北京,是一个人撑起了洋务、也把洋务送进坟墓。
死后不久,李家祖坟被挖、尸骨被鞭、官帽被砸,墓碑上被刻满“汉奸”二字。
连一方清净地都没留下。
外界争论不休,有人说李是“实用主义”,保住了大局;有人说左是“理想主义”,只图一城一地之得失,但真要追问,国家是靠哪种人守下来的?
历史自己给了答案,左宗棠种下的“左公柳”,在西北几十年成林;抬棺西征那一批人,名字刻在伊犁城墙上。
李鸿章留下的是卖地条约、是断臂求和。
胡雪岩留下的,不是钱,是金融如何在权力博弈中变成刀口,他不是没本事,是在不属于他的战场上,输了命。
三个人,三种走法,三种结局。
打天下的、写合约的、数银子的——绑在一起,就是洋务的缩影。
左宗棠讲硬骨头,讲“死战”;李鸿章讲“裱糊”,讲“缓和”;胡雪岩什么都不讲,讲的是命。
到了1885年,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在地中海病死,正是左宗棠逝世那天。
法国舰队全体鸣笛致敬。
中国这边,一个老将咳血而亡,一个商人家破人亡,一个“能臣”还在审下一份合约草稿。
这结局,谁都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