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还是“认了输”,中美关税战首回合暂歇,接下来2个月深度磋商,双方能否破局?
在瑞士日内瓦,中美两国终于在一场长跑似的经贸谈判中,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协议。联合声明显示,中美就关税政策的调整达成协议——双方都同意大幅削减额外加征的关税,暂时维持额外征收10%的基准关税,而有24%的对等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缓执行,合计115%的关税或撤销。 可能有人会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请允许我拉个背景板。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曾以芬太尼为借口,决定对中国商品加征20%的关税,而这部分在声明中并未提及取消。这意味着,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对华征收的关税仍保留了10%+20%的配置。 而从中国的应对看,除了10%的基准关税外,还针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特定产品加征15%的关税,更有涉及原油、农业机械等产品加征10%的关税。此外,还有对美国的鸡肉、小麦、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加征不同税率的关税。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因素:稀土。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的巨头,并没有在这次协议中就稀土问题松口。 事实上,中国甚至还加快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的行动,保持着对稀土市场的严格控制。美国对此忧心忡忡,因为超过90%的稀土加工仍依赖中国,再怎么想填补这个缺口,也真是无能为力。 有人说这次协议象征着中美各退一步,但让我们客观点讲,这显然是美国退得更多。美国当初可是来势汹汹地挑起这场“关税战”,现在宣布削减关税,岂不是自扇耳光?中国的反制举措合情合理,堪称防御方的经典操作。 与英国相比,美国与中国的这次会谈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成果。英国此前做出了不小的牺牲,却依然无力撼动美国的基本关税政策。
这彰显出中美对话更是一种平等的较量,证明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韧性,同时也打破了特朗普以关税为筹码胁迫他国的美梦。 从政治角度来看,特朗普这种“先发狠再妥协”的执政风格,就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强硬总统”形象,但有多少人买账却是另一回事。美国国内仍对特朗普持怀疑态度,因为其带来的关税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经济负担。 而中国始终强调战略稳定性,重中之重是确保供应链安全、技术自主可控等核心目标。相比于美国难以找到中国产品的替代品,中国已经迅速找到了新买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份联合声明不仅仅是在关税上的短期和解,它还商定了新的磋商框架,为未来更加深入的经贸谈判铺平道路。
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预计中美将在美国国债、技术出口限制、产业补贴等复杂问题上进行深度磋商。如果谈不拢,那24%的对等关税可能还会重新生效。 不过,中美结构性矛盾和根本性分歧并没有消失,甚至可以说,这次“和解”不过是一种战术性停火。实际情况是,双方正在进入落实协议的关键期,美国若不信守承诺,中国将重新考虑谈判节奏。而美国国内政治动向的变化,也为谈判的未来增添了不少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特朗普此前嘴上说得比谁都硬,但结果如何?还不是来求着对话?这次谈判中的中国态度非常坚定,美国不得不一点一点地降低谈判门槛。 而中国已经凭借实际行动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以后不排除会有更多国家效仿。目前,美国其他贸易伙伴正在密切关注中美谈判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对策。
最后,特朗普政府这次表现出理性的一面,虽说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中国强硬的反制措施逼出来的。但是,我们仍需谨慎提防美国可能再度变卦,因为美国政府内部对中美经贸关系有着不同的声音。 中方关注的是美国能否遵循声明中的核心精神,如果美国食言,中国的反制力度只会更强,谈判难度只会加大。特朗普如果拿不出诚意,到时将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而明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就会显现出来。 总而言之,这次中美关税战首轮交锋回到了4月2日前的状态,虽然表面上看似只是关税上的数字变动,实质上却标志着中美关系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未来如何,这次事件都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博弈中,一个重要的“教科书”案例,值得所有国家认真思考和借鉴。